一、热点概述
1月25日,号称中国“土猪大王”的“壹号土猪”品牌,在上海6个区县的12家农贸市场登陆。除了“原生态”土猪肉吸引眼球外,创业老板是北京大学毕业生,员工中有500多名大学生且10%毕业于名牌大学,成为最大关注点。
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郝承兵,当了四年“卖肉倌”,如今从一线员工晋升为区域经理,年薪10万元,有房、有车。在他身边的3名员工,也是大学毕业不久的新人,月收入3000多元。
“壹号土猪”创始人陈生,成了一些大学生的榜样。1984年,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那天学校人事处老师看着我的个人资料,说读这个专业该分到哪个单位呢?”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后来我‘下海’摸索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对养猪卖肉最有心得,就决定做这方面的企业。”
二、相关评论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说:“一些人出于应试教育逻辑和功利主义需求,认为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卖猪肉,其实从个人发展来说,有什么不可以?教育是培养人的,应当允许人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国外名校出来的人也有卖报纸、送牛奶的,不是说高分进名校就一定要高精尖就业。”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教授表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还是很有限的,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去卖猪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资源的浪费。”
三、模拟题
从之前的北大中文系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一事,到现在的大学生集体卖猪肉,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四、参考解析
几年前,一则“北大才子陆步轩街市卖猪肉”的新闻,引发社会各界对于“读大学是否有用”的大讨论。几年后,又一个叫陈生的北大高材生因卖猪肉卖成千万富翁而再次引来人们的讨论。对于这样现象,我们应该辩证全面的去分析:
一方面,让一名深受高等教育十几年的大学毕业生来卖猪肉是对大学生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让受过多年教育的大学生做一件和没受过教育的人一样的事,是一种对国家教育成本和学生家庭成本的一种浪费。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现象的中好的一面:
首先,根据中国社科院社发布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08。2万人,有9。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如果按此比例推算的话,有50多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很多毕业生只能选择"啃老",而201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再创新高,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因此大学生卖猪肉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其次,现在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毕业生有几年的工作经验,大学生卖猪肉也是一种工作经历,在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还有很多大学生由于十几年的相对封闭似的读书学习,缺乏和人的沟通能力,在卖猪肉的工作岗位上多与基层打交道,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对他们以后的成长肯定是较为有利的。
大学生卖猪肉事件暴露了高校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的对接不够,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学科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等。高校教育中对人文、社会科学一类的学科,应该注重广阔视野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对自我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握。
重视就业问题。国家应该从根本上解决当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使得大学生学以致用,更好的将所学贡献社会,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