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试题 |
第 5 页:参考答案 |
4.然而,在众多城市规划设计师的眼中,城市内涝则更加凸显了中国城市排水系统规划不足的问题。
2010年7月4日,一场暴雨让成都也陷入瘫痪状态。成都水利专家陈渭忠表示,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地面硬化,柏油路、水泥路无法渗水,这是内涝形成的重要原因之~。
而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懿更公开表示:“强降雨带来的严重内涝,不仅显示城市排水应急系统的脆弱,还揭示了城市建设规划中‘重地上、轻地下’的弊病。”
对于这一点,城市规划师、《城市中国》杂志总监杨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谈到,国内很多城市建设都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现象,重面子工程,忽略地下设施。杨倔认为,地上设施越多,地下设施的建设成本越高,所以投入越晚,财政越紧张,如此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对于城市排涝规划建设问题,浙江省建设厅规划处处长姚昭晖认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滞后是掣肘城市排涝功能的主因。“与近年来快马加鞭式的城市地面建设相比,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却跟不上步伐。面对倾盆大雨,城市排水系统‘小马拉大车’,显得力不从心。”
而江西省建设厅城市建设处副处长李日龙则认为:城市排涝规划建设存在限量,应当允许特大暴雨有一定的排水时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城市扩张、人口规模扩大,排水系统的管网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很多城市历史欠账严重。
5.住建部2010年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过一次城市调研,了解各地是否存在内涝的现象。此次调研结果显示,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都曾发生过内涝事件。
在一些发达国家,防止城市内涝的问题早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中国也有一部《防洪法》,但在防城市内涝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同时,由于相关部门对于城市排水管网事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人才的流失问题也已逐渐暴露出来,并且日趋严重。以前不少大学都曾在本科设有给排水专业,但由于近年环保事业蒸蒸El上,许多原来读给排水专业的人都转行去做污水处理,还有大批人才流失国外。许多高校甚至还取消了给排水的本科专业设置,以致目前全国真正能培养排水管网专业人才的学校已寥寥无几。直至出了问题,才发现能解决问题的人太少了。排水管网专业领域曾被人形象地喻为“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似乎真的像城市脚下的下水道,很有些寂寞清冷的味道。
6.2010年3月至今,包括重庆在内,广东、湖南和江西等地已连续遭受暴雨袭击,许多地方甚至成为“泡”城。记者连线中国科学院院士、气候专家秦大河,请他分析其背后成因。
来自中央气象台的调查发现——2010年5月,全国各地的气温明显低于历史同期水平。广东、重庆等地连续发生极端气候事件。
“应该说,这种气候状况与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对此,秦大河在电话中给出了明确而肯定的回答。他介绍,有关统计已表明,包括广东、重庆等地在内,南方地区3月以来出现的异常天气都与其有关。秦大河分析,2009年6月至今,赤道太平洋地区维持厄尔尼诺状态。“这对全球大气运动、气候变化造成明显影响。”此外,2010年还是厄尔尼诺现象次年。他举侧说,我国1998年发生的夏季长江流域特大暴雨洪涝,就与前一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
此外,他还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也是造成特大暴雨事件增多的原因之一。“这个大的气候背景会长期存在。”
7.巴黎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下水道系统。这个处在城市地面以下50米的世界,从1850年开始修建,前后花了一个多世纪才完工。
1851年,工程师欧仁尼·贝尔格兰为巴黎下水道系统的发展、清除和维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他发明了清除下水道垃圾和沉沙的机械,利用流水的冲刷效应将垃圾集中到定点以便清除;在小下水道中,他还设计了蓄水池,以增强冲刷力,避免下水道堵塞。到了1878年,巴黎已经拥有长达600公里的下水道网。
一战以后,城市人口增长对城市的“消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于是,巴黎的工程师们又开始新一轮扩容改造工程:修建4条直径为4米、总长为34公里的排水渠,以便通过净化站对废水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或流入塞纳河;另一部分则通过非饮用水管道循环使用,洗刷城市街面。二战结束后,巴黎市政府又进一步扩建了这一系统,使每家每户的厕所都直接与其相连。到l999年,巴黎完成了对城市废水和雨水的l00%完全处理。
经过不断完善,今天的巴黎下水道总长2347公里,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清淤系统配备了电脑控制,还有专门针对雨季塞纳河水的“涨水站”以及安全阀,以及用于下大雨时保证排水效果的路边下水道等。每天,超过1.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都通过这条古老的下水道排出市区。有意思的是,巴黎下水道还是一处观光旅游点,1867年巴黎承办世博会期间就开始向游客开放,陆续有外国元首来这座地下迷宫取经。位于塞纳河阿尔玛桥畔的巴黎下水道博物馆,如今每年客流量超过l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