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试题 |
第 5 页:参考答案 |
3.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日本堪称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每逢震后国民总能镇静救灾,成功将
震后伤亡、损失降到最低。
由于地震频发,不少日本人都经历过地震,在震后能够保持镇静。日本长期投入巨资用于测震、防震、救灾等工作,是国民在地震发生时临危不乱的主要原因。
日本全国各地设有不少地震博物馆和地震知识学习馆,免费向市民开放。在这些地震博物馆内,市民们能够亲身体验地震时的感觉。借助博物馆内模拟火灾现场的烟雾走廊和模拟地震的震动平台,参观者可以体验到6级地震发生时的状态。每年法定“防灾日”来临时,日本各地都会举办地震防灾演练,向市民介绍面对突发灾难的应急对策,也提醒市民加强危机意识。
常年宣传普及之下,防震救灾意识在日本深入人心。从熟悉所住楼房的紧急通道到室内布置、起居生活,日本人格外注意消除安全隐患、保持逃生通道畅通。
日本政府在1978年制定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另叮措施法》。这个文件规定,如果测得大地震即将发生,首相将在预测地震日期前两到三天发表《警戒宣言》,政府随即启动全面避难救援措施。
日本科学家在部分海域水下2000米安装了监测系统,通过海上监测船将有关信息发射到人造卫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密切监视大陆架板块的移动。此外,日本政府还开发了“地震受灾早期评价系统”。这个系统储存了大量4级以上地震的灾难资料,一旦发生大地震,该系统可以在30分钟内自动计算出受灾规模,指导当局有针对性地迅速展开救援措施。
城市建设规划之时,日本就重视防灾避难的设计。抗震性和安全性是El本建设公路、铁路 和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重点。行走在东京的大街小巷,不难发现政府指定的避难“缓冲地 带”,不少城中绿地和街心公园的入口处都插着“地震避难所”的牌子。
2005年夏天,“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沿岸,近万名灾民滞留当地体育馆 数天、企图撤离灾区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排成长队,美国政府因组织救灾不力遭到批评。
有了“卡特里娜”飓风救灾不当的惨痛教训,美国在日后飓风来袭时充分准备、全面应对,体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苦楚心态。
“卡特里娜”飓风发生后不到一个月,又有“丽塔”飓风袭击美国南部墨西哥湾地区。这一 次,美国政府提前准备,从疏散居民到调动军队救援,成功顶住“丽塔”飓风。
“卡特里娜”飓风来袭时,美国政府调派“哈里·杜鲁门”号航空母舰到墨西哥湾地区,作为 临时救灾指挥中心。这一动作,比飓风登陆晚了4天。
“丽塔”来袭时,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的北方司令部(负责美国本土安全事务)设 立地面指挥中心。这一动作,比飓风登陆早了2天。
在“丽塔”登陆前,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萨斯两州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未雨绸缪,根据本地区情况各l9发布撤离命令,并调动汽车及其他可用资源协助居民撤离。
“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中,美国军队总共派出了2.8万名士兵参与救援,但军队到达灾区 时,距“卡特里娜”登陆已过去几天时间。
“丽塔”威力远不如“卡特里娜”,但美国在飓风登陆前已经派出陆军、海军共5万人准备救 援。为应对“丽塔”飓风,美军特意预留26架搜救直升机,并派出6艘军舰前往墨西哥湾地区,以备不时之需。
飓风登陆前两天,美军直升机共执行39次飞行任务,撤离未来灾区多家医院的几千名病人。美国海岸警卫队也出动大量警力,协助居民撤离,并为撤离过程中燃油耗尽的居民提供汽油。
谈到应对“丽塔”的各项准备工作,美国联邦紧急措施署发言人戴比·温说:“我们已经吸 取教训,不去作假设,而是切切实实地准备。”美联社评论认为,飓风“卡特里娜”带给美国人教 训,但让美国人准备充分地挺过“丽塔”来袭。
2005年10月8日上午8时50分左右,巴基斯坦发生里氏7。6级大地震,震中位于首都伊 斯兰堡东北90多公里处的山区。地震波及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以及印度和阿富汗部分地区, 伊斯兰堡震感强烈。巴控克什米尔首府穆扎法拉巴德市有1/3房屋垮塌,另有1/3房屋严重 受损。由于地震强度大,且地震发生时正好是上午刚开始办公时间,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 产损失。据统计,大地震造成7.9万多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多亿 美元。地震发生后,巴基斯坦政府迅速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总统穆沙拉夫立即下令向灾区派 出军队。巴军方调集了全国几乎所有的运输直升机投入救灾工作。面对百年不遇的强烈地 震,巴基斯坦立即向国际社会发出救援请求。
4.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这次地震是中国少有的惨例, 也是迄今为止400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次。强烈地震不仅将华北工业重镇唐山夷为 平地,而且大半个中国均有震感,首都北京也遭严重波及。此时,北京中南海红墙内的毛泽东 不但承受着地震的冲击,还承受着疾病的重大折磨。此时,他仍然保持着敏锐的思维和清醒的 头脑,坚持亲自圈阅重要文件,中央对唐山地震的报告、请示、通报等文件都是他亲自圈阅后付 诸实施的。
无论在哪一次抗震救灾行动中,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提出“第一要务是救人”的指导方针,把 对生命的救援作为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了解邓小平理论后不难发现,在邓小平的思维 中,始终没有离开对人本身的关注,到处闪现着“以人为本”的光芒。而在抗震救灾中坚持“以 人为本”,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邓小平理论的正确解读和实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1998年,长江发生了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从5月份起,党中央、国务 院就根据气象预报,要求沿江各省做好防大汛准备;洪峰来l临时,党中央果断提出把抗洪抢险 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紧急调动解放军、武警部队参加抗洪抢险,明确要求抗洪军民严防死 守,务求决战决胜。在抗洪抢险的紧要时刻,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中央领导同志几次亲临抗 洪第一线,察看灾情,慰问军民,指挥战斗,给抗洪军民以巨大的鼓舞。一道道指令、一个个部 署,迅即由共和国的中枢,传到千里之外的灾区,传到全国。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 强领导,科学决策,是夺取抗洪救灾胜利的最重要保证。
5.我国古代自然灾害多发,农业的抗灾能力十分弱,一遇到天灾,粮食产量就会锐减,甚至 绝收。据可考文献资料反映,在宋朝319年间,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疾疫,以及风、雹、霜灾 等主要灾害共发生l219次。在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农民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宋朝负责救灾的常设机构有转运、常平、提刑三司,其所派遣的使者称为“部使者”。临时负责救灾的有安抚使与廉访使。此外,地方官虽非专职救灾,但也是必不可少的。
宋朝救灾工作的程序包括“检灾”和“赈济”两个阶段。所谓“检灾”,顾名思义即为检查灾伤,这是制定正确救灾措施的必要一步。检灾之后就是赈济,赈济就是政府有关机构采取一定的救灾措施,准备相应的救灾物资对受灾地区民众进行救济的过程。而各户等的赈济标准是不同的。户等越高,财力越多,其抗灾能力也就越强,宋朝的赈济原则是先照顾到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体现了公平合理的原则。
宋朝的救灾措施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备灾措施,一为赈灾措施。所谓备灾措施,在这里主要是指宋朝的仓储制度。宋朝的赈灾措施也相当之多,但其大多因袭前朝,从性质上区分,可分为三大类,即官方行政手段、市场调节手段和利用民间力量。所谓官方行政手段的措施,是属于官方行政职能范围内的赈灾形式,主要包括赈给、赈贷、赈粜、施粥、居养、移民就粟、荒年募兵、倚阁、蠲免、免役、宽禁捕等。所谓市场调节手段的措施,是指利用价格杠杆,以供求关系为依据,符合市场规律的赈灾形式,主要包括罢官籴、弛禁榷、招商(减商税)、以工代赈、禁遏籴等,此类形式的赈灾措施大多为宋朝首创,即便为前朝所创者,宋朝也有很大发展。所谓利用民间力量的措施是指动员民间力量自愿或半强制性地进行赈灾的形式,主要有劝分或劝粜之法。
宋朝的救灾措施首先从备灾方面考虑,反映出宋朝政府对灾害的预防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努力备灾,防患于未然。同时赈灾措施的多样化,也反映出宋朝同灾害斗争经验的丰富,为灾害的救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