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汇总:2013下半年四川公务员《申论》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
给定资料
1.书,是人类文明的成果;读书是文明人的内在需求,而且始终与人类文明实践及进程相伴 随。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 书,真正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使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其主旨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 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 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 护知识产权。”“读书日”的确定,是一种导向,同时具有象征意义。它在向全世界呼唤,要注重读 书,尤其是在现代媒介格外发达的今天。 而据2012年“世界读书日”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阅读书籍和杂志的人数越来越少,阅读 长文章的数量锐减。香港大学对6000名中国四五年级小学生的调查表明,1/3的孩子、有些班 级甚至是1/2的学生都存在阅读障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更令人触目惊心:眼下全 球每年阅读书籍最多的,仍是仅占世界人口0.2%、却获得29%诺贝尔奖的犹太人,多达每人 64本;而一向秉承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中国,扣除教科书,人均居然不到1本。 面对这组数据,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和一个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古 老民族,我们在惭愧和忧虑的同时,深感疑惑和不解:一直以来,我们秉承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经典古训,遵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圣人教诲,倡导尊师重教、终身学习的社会风尚, 然而当今的国人却如此不喜欢阅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始终采取互为表里的两面手法来强化君主专制。一方 面重视人才、渴求人才,通过科举取士培养选拔官吏。扩充官僚统治机构;另一方面大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以实现禁锢思想、钳制言论、加强皇权的统治目的。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 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清朝的“文字狱”,思想高压和文化专制作为封建专制的重要 手段,如同幽灵一般时不时地就会沉渣泛起、大行其道。缺少兼容并包的社会环境,自由开放的 文化氛围。代代沿袭的阅读传统,阅读自然难以蔚然成风。 应试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教育的突出特色。从封建科举制度到当今高考制度,无不打着 应试教育的深深烙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这一理 想如果不能实现,一切阅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当然不可否认,在特定历史时期。科举制度对于 知识的普及和读书风气的形成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这种推动是出于对功名的追逐而 不是对知识的渴求,它在为历朝历代发掘和培养大量人才的同时,也严重地扭曲了阅读的真正 价值。时至今日,应试教育不仅没有渐行渐远。反而仍然困扰着我国的教育体制。在中高考指挥 棒的指挥下。学生的所有阅读都要为考试服务,读书工具主义泛滥,凡是与考试无关的、对考试 无益的,一概不被提倡和鼓励。学生被剥夺了自主阅读的权利,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快乐 阅读,以致逐渐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阅读本是一件安静的事情,需要有淡泊从容的心态才能坐得住、读得进。而处于转型期的 当今中国,利益格局重新分配,生存竞争空前激烈,社会保障相对滞后,膨胀的物欲和严酷的现 实使得国人背负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急功近利、肤浅浮躁、缺乏思考成为当今社会的一 种流行病。正如日本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所说,“现在很多中国人都比较浮躁,他们希望快速成 功、快速挣钱”。的确,生活节奏太快、娱乐活动太多、社会压力太大,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 能够留给阅读? 随着9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青壮年文盲的基本扫除,我国国民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硕 士生和博士生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相对于13多亿这个人口总量来说,中国人的平均受教 育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25岁及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4年,日本为11.6 年,我国仅为8,6年。我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世界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24%, 美国则为35%。中老年文盲率仍然较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占到人口的相当比例。还有许多中 老年人虽然已经脱盲,但只是停留在能够识文断字的初级水平,无法进行深层次的阅读。青壮 年文盲虽已基本扫除,但是应试教育的体制束缚以及阅读氛围的长期缺失使得相当一部分人 并未品尝到读书的真正乐趣,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微”产品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 的“微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因如此,对传统阅 读的坚守就显得弥足珍贵。 2013年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18-70岁的国民对数字阅 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的接触 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1.7个百分点。 数字阅读接触率的增加,昭示的不仅只是阅读载体的更新换代,更是在这种载体变革中潜 藏的载体内容变化带来的阅读方式改变。这其中,与数字阅读方式贴合度最高的微博、微信、微 小说等内容形式,对传统的阅读方式形成了强烈冲击。 早晨看手机报,上厕所浏览网站论坛,闲暇时阅读电子书,已经成了许多年轻人选择的阅 读模式。在房产公司担任销售工作的小刘就表示,由于平时工作繁忙,网络阅读成为她阅读的 主要方式。有时除了偶尔浏览杂志、报纸,她还会在手机里下载小说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对于“微阅读”日趋主流化的现象,不少专家表示了担忧。普遍的观点认为,“微阅读”有存 在的合理性,即可快速获得有用信息,扩大知识面,传播新观点。但过于功利的读书目的会让人 失去学习、思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会逐渐形成以懒惰、钝化为特点的“浅思维”。对于年轻人来 说,其中某些碎片化信息无疑会影响其知识结构,甚至是他们的人格完善。 “即使我们不为‘微阅读’唱赞歌,它也一样会来临。‘微阅读’正在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的阅 读生态。”《新京报》文化副刊主编L说,“阅读的碎片化,让很多人没有时间去读世界经典名著, 或者没有时间读大部头的著作了,因为现在时间是最大的成本”。 时间少,于是青睐“微阅读”。迷恋“微阅读”。于是更没时间进行长阅读。这是当下不少人在 进行阅读选择时面临的最大悖论。
3.“读书是一件寂寞孤独的事,但也是乐事。今天目不暇接的社会生活,让静静地读书成了 一种奢侈。在一切都变‘微’的时代,大概还有一部分‘傻文人’,在坚守自己读书和写作的阵地, 但写出的作品后真正读的人甚为有限,使我们写作这一行变得非常的悲壮。”作家Y的言语中, 流露出难掩的悲凉。Y说,在“微时代”,我们应当细细思考的是,在各种便捷与简单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是否 遗失了什么?“沉静的心态、人格的韵味、德行的操守,被淡化了。我们健壮、我们快活、我们简 单,我们将诸多的书籍装入电脑。一个民族是否有文化,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民族文化需要积累,它不是一个时代所能完成的,它的主要部分永远深埋在历史当中,藏于书籍里。发掘、传承、 发展,是我们的责任。” 传统阅读是深阅读,解决的是精神思考的问题;“微阅读”是浅阅读,解决的是信息的问题, 这似乎已经是一个不容辩驳的共识。评论家Z指出,当前“微阅读”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 方式,没有必要对此太过恐慌,但无论微博还是微信,说到底只是一种社交媒体,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阅读。 “尽管我们已经进入这样一个‘微’时代,但我想时代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不断变化的时代 之下,世界是永远存在的,它并没有变成一个微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可能并不是仅仅依靠 一种‘微’的思想方法,‘微’的理解方式,就能够掌握的。不管是什么时代,如果我们要对世界形 成一个比较深入的、尽可能可靠的认知,我们可能都需要付出比‘微’多一点点的努力。就阅读 来讲,我们也可能需要比‘微阅读’更长一些的阅读,这是我们阅读的一个理由。”Z说。 如果将“微阅读”视作洪水猛兽,那也确实为过了。事实上,“微阅读”与传统阅读之间并不 是非此即彼、针锋相对的关系,相反,在信息化时代,“微阅读”作为获取信息和日常社交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已经成为传统阅读的有益补充。 第十次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70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与 2011年基本持平,人均阅读电子书2.35本,比2011年的1.42本增长了0.93本、增幅达 65.5%;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6.74本,比2011年纸质图书和电 子书合计阅读量577本上升了0.97本。此外,74.4%的18-70岁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 书阅读”。这意味着,传统阅读仍是主流。“浅阅读和深阅读,‘微阅读’和长阅读都在上升,说明全民阅读总体的趋势是好的。”L说。 事实证明,面对来势汹汹的“微时代”,当下最紧要的并不是谈论对它的畏惧和恐慌,而是 在被它控制和驾驭之前,通过对它的合理应用,实现对它的更加科学的管理和驾驭。
4.阅读作为民众生活和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图书馆完善的服务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图书馆服务实现的关键环节,图书馆应构建阅读文化氛围,形成“阅读享受”空间。“公共 图书馆作为一国重要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先进文化和开展 社会教育等多项重要职能,对于提高全民科学和文化素养,推进科技创新与进步,促进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F说。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程度,也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 要体现。因此。世界许多国家很早就通过专项立法对其加以规范和保障,如英国早在1850年就 制定了公共图书馆法。据国家图书馆新近对60个国家图书馆法立法情况的统计显示,目前这 些国家制定颁布的有关法律多达130余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缺乏国家立法保 障,以致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未能得到彻底解决,有些问题在新形势 下愈发突出。”F介绍说。 “各级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职能缺乏法律依据。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人员等得 不到持续稳定的政策保障,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F指出。目前,除了1982年的省级图书馆工作条例中曾对省级公共图书馆的领导班子和业务技术 人员数量和结构作过规定以外,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仍然普遍缺乏法 律依据。各级图书馆。特别是县及县以下基层公共图书馆普遍面临馆舍和设备老化、馆藏陈旧 且更新不足、技术条件落后、服务手段单一、人员编制不足等问题。 2005年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年度经费总额占国家财政总额的比例一直维持在0.08%左 右的较低水平,而且呈总体下滑趋势。2011年,我国人均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1元,人均 藏书量不足0.5册,较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人均1.5册至2.5册的水平存在显 著差距。 在人员编制方面,2011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比2000年增加了66.3%,总藏量增加 了70.2%,总流通量增加了100%,而从业人员总数仅增长了6%。自2011年实行免费开放以 来,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工作量大幅增加,使得缺编问题愈发严重。此外,随着现代数字 和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公共图书馆正处于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 的过程中。服务渠道不断拓展,服务形式不断创新,由此造成人员编制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日益 突出。 国际图联1972年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标准》指出,一座图书馆服务辐射半径通常不超过4 公里。“这就要求必须有计划地建立起星罗棋布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使网络内的图书馆形成合 理布局,并相互协作。”F说,我国很多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布局缺乏统一规划,公共图书馆网络 体系尚不健全。 由于我国目前实际实行的是“各级政府分级设置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各级政府主要按省、 市、县行政区划设置图书馆,一方面图书馆物理馆舍尚未实现对所有县以上行政区划的全覆盖——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尚有19.3%的地市没有图书馆,12.2%的县没有图书馆。另一方 面,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已建的各级图书馆之间在横向和纵向上都缺乏有效的联系与合作,难 以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网络服务体系。 “而且,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保障能力,特别是地方文献的保障能力也有待加强。”F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