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中国式过马路”是一个发明了不久的新词汇,但是打它刚一发明诞生出来,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觉得像老朋友一样会心一笑,都有非常熟悉的这样一种感觉。它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在大街上过马路的时候,红灯绿灯完全不重要,它取决于如何时候过呢,一个人不过,凑人多了大家心里都有底了,“唰”一起去过。灯是红或者是绿或者是什么这些都不重要。
在网上有这样的问卷调查。你觉得行人闯红灯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好玩了,闯红灯违法成本低,管理乏力,法不责众。支持这个观点的超过一半。等红灯的时间太长了,绿灯的时候又太短。我估计这是有限时的问题,也有自我的感觉。26.22%。别人走我也走,月亮走我也走。18.01%。赶时间并非主观故意,因为我非常忙,其实哪个中国人现在不说自己忙呢,占3.41%。
也有记者曾经做过实地调查,发现有一些红绿灯设置因为过多的考虑机动车如何快速通过,而对行人缺少考虑。记者先体验过一次马路,绿灯亮起记者快步走向路对面,中途没有受到任何车辆影响。可是刚走了一多半就变成了红灯,最后记者不得不一路小跑给机动车让路。秒表计时显示,这个路口的绿灯仅仅只有15秒,而红灯则是1分55秒,过这个路口年轻的记者尚且觉得吃力,如果是老人或孩子呢?如果有在绿灯亮起时开始过马路,还没走到一半红灯就亮了。那么这个时候老人是该进还是该退呢?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的所有城市都存在。几天来,在网络上关于“罚与不罚”也讨论热烈,一方面双手赞成纠正陋习,而另一方面也存在颇多困惑。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中国式过马路是该改正,但是绿灯亮起迅速走起,可亮的时间根本不够从容地穿过人行道怎么办?难道停在马路中间再接受罚款吗?不合理的道路设计、指示灯设计等等等等,该罚谁呢?
在新加坡在集中的政府主物区和主要公交车站附近都有设有带凉棚的过街天桥,它们不仅能够遮风档雨,也能够遮挡日晒,为新加坡民众的出行和过马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新加坡居民王先生:年纪比较大的一般都有一种乐龄卡,这种乐龄卡除了在乘坐公共交通或者地铁(的时候)有优惠的车子以外,他们在过马路的时候,把乐龄卡好像刷卡这样显示一下,交通灯显示行人可以走的绿灯时间会比平常更多一点,让这些乐龄人士或者行动不方便的人有更充分的时间去过马路。
德国民众A:在德国,这项交通准则不仅仅是人们能够遵守,而是必须遵守的,这和别的国家不太一样,如果被警察逮到了,是要罚钱的。
德国民众B:在德国我从来不闯闯红灯,通常情况下所有人或者说是绝大多数人都会等着信号灯变绿。
6、城市精神凝聚着城市的灵魂,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彰显着城市的特色,引领着城市的未来。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文明素养、人文品质、道德理想、价值理念的综合反映和高度凝练。
一位土耳其诗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忘怀的,一个是母亲的面孔,一个是城市的面孔。而所谓城市的面孔,就是城市精神的集中展现。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串起了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又主导着城市的发展方向。
坚守传统”是伦敦的城市精神所在。二战后,有城市规划专家提出,市区主干道应当改良成为直道以节约空间。为此英国政府还特意开会讨论,但最终还是认为应当还以历史原貌。这个决定得到了绝大多数英国人的欢迎。今天在伦敦街头常常能听到人们对堵车排队的抱怨,但从没有一个人认为保持城市旧貌有什么错。
“稳固有序”可以看作伦敦的城市精神之一。伦敦的城市规划要从1666年一场火灾说起。当年9月2日,一场大火席卷了伦敦并连烧4天,让整个伦敦城沦为一片废墟。这场火灾让伦敦意识到城市街区规划的重要性。随后50年里,伦敦市里树立起了更多方砖建筑,而且根据不同的社会功能将伦敦东部建成工业区,西部成为皇室政要显贵的住宅区,南部和北部则为多数平民的居住所在,而伦敦市区中心腹地则规划成为金融业中心。17世纪城市风格的改变,让伦敦从此成为国际性大城市的建造设计楷模。
伦敦城市精神另一层体现是“以民为本”。一座数百年风貌不变的唐宁街10号首相府就蕴含了这一精神。和美国白宫、法国爱丽舍宫等元首官邸相比,唐宁街10号看起来要寒微得多。在这里采访的外国记者常看到有房屋修缮人员进出,他们一些人甚至无法理解为什么英国政治领袖的工作条件还比不上一个政府一般部门的负责人。但是英国人从来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华丽庄严的大英博物馆,国家肖像馆更多地代表了英国广博的文化气氛,而小小的一座唐宁街10号则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民重官轻的治国思想。
7、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对城市规划的解释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这是狭义的城市规划概念。2005年,原建设部颁布《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指出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是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与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是指导城市科学发展的法规性文件。广义的城市规划已经超越了对城市进行物质性规划的层面,是涉及了城市空间、物质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产业经济、公众权益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和总体性规划。
梧桐树对于南京人意义深远。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奉安大典,国民政府在市区中山南路等地沿途栽种了2万颗悬铃木,南京人俗称其为“法国梧桐”,其后梧桐树栽种范围逐步扩大到市区其它地段,由此形成了南京市独有的梧桐文化。2011年3月,市区太平北路曾经枝叶繁茂的梧桐树树叶突然一下子被统统砍掉,只剩下准备移走的梧桐树干光秃秃地矗立在道路两边。一个月前,它们还如几公里外中山路两侧的同族那样高傲而挺拔,但如今已不见经年风华。因为在它们的根系下方,正在掘进着通向江北地铁3号线。这些梧桐树因为“妨碍”规划建设中的地铁工程,需要将它们移走或砍掉。城市规划者没有想到,这个决定找到了南京市文化界、经济界和市民团体的强烈反对,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市民自发参与的护树运动。最终,主管部门停止了移树、砍树行为,并承诺优化地铁线路规划建设方案。这一幕与5年前的场景如出一辙。2006年4月,南京市为建设地铁2号线,将190棵民国时期的梧桐树移植到当地的苗圃内,结果招致市民强烈反对。在相关部门承诺保证被移植的树木存活率能达到80%后,部分打消了市民的疑虑。但其后经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有关专家调查后发现,移栽后80%的梧桐树已经死亡。
-2011年编制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将南京城市性质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国家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职能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生态宜居城市”。解放后南京一直是传统重工业产地。2010年数据显示,电子、石化、钢铁和汽车四大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363.26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63.1%,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石化、钢铁和电子产业。上世纪90年代,南京市有电子14所和东南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校,一度电子产业高度发达。目前电子产业在产值总量上仍然巨大,但作为南京最优势产业,现在已经被深圳等城市赶超。南京市几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江苏省内国家级开发区排名中,基本上都低于无锡和苏州,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服务业成为南京市产业规划重点发展的内容,其中房地产等投资的作用尤为明显,南京市依赖城建等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特点比较突出。对此,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教授认为:“南京的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很高,房地产行业属于服务业,商业地产发达,当地的房价和老百姓收入比重严重不匹配。
上世纪80年代,南京市选择重点规划发展长江以北的浦口地区,希望能够建成类似大武汉那样的跨江鼎立之市。到了上世纪90年代,南京人又寄望于把浦口建成“南京的浦东新区”。为了发展浦口,市政府将南京当时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放到了浦口,著名的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等一批高校纷纷在浦口建立校区,南京市政府曾用“从秦淮河到扬子江”来形容这个跨越式发展规划,但这个蓝图远未如愿。浦口的规划已经变更多次,把江北发展成为南京的汉口或浦东却始终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有专家分析认为制约因素之一在于交通,在于过江通道。“跳跃式发展,过江通道不通,怎么发展?”以过江通道为例,南京市新建的大桥基本都是服务于过路车辆,且收费高昂。由于几乎不为市内车辆服务,阻碍了过江战略的顺利实施。上海浦东开发之初,政府下定狠心,杨浦大桥等路桥不收费,由政府买单,由此促进了浦东的快速发展。但南京一直没有这样做。
江北浦口开发迟滞之下,南京市提出新的发展蓝图,先后决定大力开发河西地区和城南。河西地区指秦淮河以西,由于河西离南京城区非常近,近年来,在南京主办全运会的拉动下,该地区发展颇为迅捷,主要是房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如今,河西地区住宅均价达到了每平方米2万元以上。2000年后,南京市政府决定在城南江宁区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配合,大专院校再次在江宁建立校区,一同获得规划部署的还有地铁等城市轨道网络。随着南京高铁站落户城南地区,以京沪高铁南京南站为中心,市政府规划整合总面积180平方公里的南部新城,目前建设已经启动。最新的政策显示,江北浦口地区将重新回到城市规划建设的中心舞台,移建地铁3号线正是为了解决南北两个新城之间的联系。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专家咨询组的专家认为:“规划一般确定了,就要按照规划做事,但很多地区规划落实起来挺难。”据统计,从1981年到2011年,30年间南京市先后换了10任市长,很多在任市长任期都不长,平均3年一任,几乎每任市长都有自己的城市规划和重点发展思路。
南京市的老城南地区凝聚着六朝、南唐以至明、清、民国各代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古都南京历史的一个缩影。著名古建筑专家黄老表示:“老南京以民居、园林为代表的粉墙青瓦、淡妆素裹的民间建筑,表现出交融激荡、和而不同的建筑风格特色。”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以老城南为代表的南京古老街区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
截止2003年,90%的南京老城区已被改造;2006年,老城南的颜料坊、钓鱼台、船板巷、门东、安品街等5处历史街区纳入改造计划,涉及40多条历史街巷、1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近千座古居院落;2009年,南京再次启动大规模危旧房改造,老城南几片历史街区全部被列入“危改计划”,包括仅存的南捕厅、门东、门西和仓巷4处历史文化街区。截止2009年,剩余南京古城传统风貌片区仅占原老城总面积的2%;在安品街,以清代杨桂年故居为代表的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除后用于房地产开发;在南捕厅,以民国建筑王炳钧公馆为代表的老街区被拆除后用于建设“总部会所”及“独栋公寓”;在秦淮河西段,以清代北货果业公所为代表的五华里古河房被成片推平后用于建造仿古建筑群……
2006年,16位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和学者上书国务院,恳请立即停拆南京老城南,尤其反对市政府的“推平式”拆迁规划,要求保住南京的“根”。 2009年4月底,29名专家学者两次联合上书呼吁保护老城南。老城南的原居民们心情也格外复杂。有急于搬走改善居住条件的,也有舍不得搬的。住在千章巷66岁的杨国顺,就称自己是典型的“穷家难舍” ,打父辈开始就生活在这里,“住出感情来了”。针对保护老城南的呼声,有人主张,老城南的历史文化可以通过照片、影像保留,可以到图书馆、博物馆去寻找、去体验,这样城市用地增加了,文化风貌也能得到永久的留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