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给定材料 |
第 4 页:参考答案 |
1给定资料
1.2014年2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江南大学等联合在京召开《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3)》、《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3)》出版新闻发布会。报告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食品工业每年平均以两位数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主要食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大米、小麦、食用油、肉类、啤酒、味精等食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这不仅有效地保障了我国13亿人口食品供应的数量安全,而且在总体上基本满足了人们对食品多样化、营养化等多方面的需求。从加工制造环节食品质量水平来分析,我国食品质量有了新的改善,总体状况良好。
报告指出,“总体稳定,正在向好”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基本面,并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的基本走势。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大多数以人源性因素为主。分散化、小规模的食品生产方式与风险治理间的矛盾是最根本性的核心问题之一,优化和约束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行为、转变生产方式,成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防控食品安全风险的基本选择和必由之路。必须借鉴国际经验、总结国内实践,把握世界食品安全治理发展演化的共性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风险国家治理体系”。
2.“买菜最主要的就是看外观,比如新鲜的带鱼是银白色、亮亮的,新鲜的牛肉是鲜红的,绿叶蔬菜颜色越深营养越好。”市民王女士说。走访市场发现,像王女士这样十分注重食材外观,甚至以此评判食材品质高低的消费者为数不少。
据业内人士介绍,随着种植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改进,蔬菜、瓜果、家禽等农产品的品质会随之提升,但许多自然生长的新鲜食材,本身并没有鲜亮的色泽或者靓丽的外观。由于部分消费者过于追求食品的“卖相好”,使得一些不法经营者滥用各种添加剂,对食品进行“美容”。近年来接连被媒体曝光的“用硫黄熏蒸木耳”“用烧碱、甲醛等加工水发产品…‘用洗虾粉扮靓小龙虾”等食品安全事件,已屡屡敲响警钟。
“食品添加剂本身没有错,合法使用能起到调色、增香的作用。”食品安全专家F说,“但为了‘卖相好’,毫无节制地滥用添加剂,甚至加入非食用物质,会直接损害食用者的健康”。
从事水产品销售多年的W表示。部分消费者对水产品新鲜度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譬如,深海鱼类除非一捕捞上岸就进行初加工,否则经过长距离运输,很难保持新鲜。所以在内陆市场上看到色泽十分鲜亮的带鱼等海产品,消费者要打个问号,而不应趋之若鹜。”
“最近愁死我了,孩子一直喜欢喝酸奶。可最近有报道称很多酸奶添加剂都是非法添加的,吓得我也不敢给孩子喝了。”一位市民报怨道。“喝鲜奶?我都觉得不好喝,更别提孩子了。”面对给孩子喝鲜奶的建议,这位市民一口拒绝了。她称以前买东西主要看品牌,不怎么看外包装上的配料表,现在一看,几乎没有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可是不含添加剂的面粉却不怎么受她的待见,最近,她一直往外推销别人送的无添加剂面粉。“包饺子爱破,蒸馒头放不了两天就干。东西是好,可咱真是吃不惯”。
明明知道牛奶是没有水果香味的,但人们却喜欢那些带有浓烈水果香味的乳饮料和酸奶。人们一边谈“添”色变,一边却又追求食品的口味和外观。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餐馆饭菜好吃才能吸引客人,而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让食物的色香味俱全,现在餐馆的菜不放添加剂的可能性很小。而那些餐馆为了在同行业之间竞争,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追求利益,就会千方百计让菜变得更加美味。“不放添加剂了,大家普遍反映面条没有以前筋道了,馒头也没有嚼劲了,远不如那些放食品添加剂的生意好。”一位经营面食生意的老板说。
对此,有专家表示:“我国老百姓在饮食中比较注重味道,这本无可非议。但如果过于追求口感和味道,很容易误人歧途。这难免会促使更多食品加工者为迎合消费者口味,大量加入各种提升味道的物质。甚至化工原料,长时间食用,肯定会危害健康。”
养生鸡汤、浓香猪骨汤、老火鸭汤,这样的火锅底料听起来就让人很有食欲,再加上电视广告中诱人的画面,许多消费者忍不住想亲身尝试。
然而,这些火锅浓汤真的是用真材实料慢火熬制的吗?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其实此类浓汤大多是用汤包兑水而成,与消费者自己用调料做汤“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无独有偶,深受消费者欢迎的自制果汁也被指“有猫腻”。在互联网上,一段由日本食品添加剂研究人士安部司演示的视频令人深思。视频中,安部司将葡萄糖果糖溶液、柠檬酸、合成维他命C以及各种味道的合成香料和色素等加人水中。就能调出一杯与纯果汁口味非常相似的假果汁。
业内人士指出,真正鲜榨的果汁价格较贵,而这种调制而成、被用于“无限畅饮”、“免费提供”的假果汁则便宜许多,不法商人会用它来“装点门面”。
有人曾撰文指出:“在问题食品泛滥的过程中,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实际上也曾经助纣为麈二。对此,复旦大学教授G分析说:“消费者对香浓口味和丰富营养的盲目追求,导致我们逐渐偏离了食材本身。有的商家还不断发明关于食品口味、营养成分的新名词。炮制新概念,并且通过广告宣传对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形成诱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