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给定材料 |
第 4 页:参考答案 |
3.当瘦肉精、镉大米、毒豆芽、假粉条、剧毒腊肉、染色馒头等被媒体频频曝光之后,在人们对食物缺乏安全感的背景下,“有机食品”便成了“食品安全”的代名词。
但是,“有机食品”的价高惊人,却又让消费者咂舌。有机蜂蜜每公斤358元、有机猪肉每公斤160元、有机杂粮每盒(268克)268元……近年来,一些食品包装上纷纷标注“有机”二字,并标榜“高质高价”。
家住江苏省南京市卫岗地区的张大妈特别爱喝萝卜汤,隔三差五,她就要到附近的“南京普朗克有机田园连锁专卖店”去买几根萝卜。因为这种萝卜不是普通萝卜,有“普朗克”的有机食品品牌,虽说价格要比一般萝卜贵上一两倍,但张大妈认为,这个价格自己还消费得起,“况且这萝卜味道还好,而且是有机的,吃着放心”。
其实,不仅仅是张大妈,在卫岗集贸市场的这家普朗克有机田园连锁专卖店里,已经出现了不少忠诚的消费者。据售货人员介绍,像张大妈这样收人不高的工薪阶层,在消费者中约占10%的比例。
为了了解消费者在购买有机食品时的不同心态,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前不久还专门对南京普朗克有机蔬菜专卖店进行了一次现场问卷调查。
调查分析显示,在购买有机蔬菜的消费者中,教师、科研人员、企事业单位干部、国家公务员和私营企业职员占了消费者总数的86%。证明文化水平高低与人们对有机食品的认同成正比关系。但不可忽视的是,消费者中工人的比例也占了14%,说明有机蔬菜绝对不是所谓的“贵族食品”。
按照国际通用的食品安全标准,安全食品从低到高共有3个阶段:无公害食品一绿色食品一有机食品。那么,消费者是如何对“有机”、“绿色”和“无公害”3种安全食品进行区别的?在“获知有机食品的途径”专项问卷调查中,发现在消费者中很了解和不太了解的群体各占1/5左右,而比较了解和基本了解的各占约1/3。这说明盲目购买有机蔬菜的消费者很少,这与曾经在北京和上海进行的有机蔬菜市场调查中,大部分购买者都不太了解、甚至根本不了解的结果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即使在这些认为自己很了解和比较了解3种安全食品区别的消费者中,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并不能真正说出三者的区别。他们最通常的回答是:有机食品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对于有机食品关于转基因、转换期、缓冲带、轮作、跟踪体系、加工、储存、运输、认证、销售证等方面的知识几乎还是空白。
“有机产品不使用农药、化肥,营养肯定也更胜一筹。”前来采购并接受采访的消费者表示。然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总工郭春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欧美国家并不允许宣传有机产品比其他产品安全营养,有机产品不过是一种生产加工方式及生活理念,消费者简单地将有机食品看成是最安全、最有营养的食品并不科学。
4.记者追踪一些有机食品产业链发现,随意标注“有机”字样、花钱购买认证、张贴假冒认证标志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售价不菲的有机食品,只是披着“有机”外衣的大路货。还有的食品包装上只贴了“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但没有认证机构的标识。
不仅如此,还有的“有机食品”认证已过期或撤销。根据超市提供的信息,记者联系上一位常年进行“有机食品”收购、加工和包装的经纪人刘某。他表示,有机食品行业之乱,关键是认证环节随意性大,“像中绿华夏、南京国环等知名认证机构还可以,但对不少认证机构来说,你只要花两、三万块钱,基本就能拿下有机食品认证”。
刘某还透露,交了钱,一些认证机构或中介公司会派专人帮助“搞定”申请、文件审核、实地检查等认证全流程。不仅如此,因受利益驱动,有些认证机构甚至主动找加工企业花钱买有机食品认证。
针对认证中出现的问题,记者联系到负有监管责任的国家认监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按照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国家认监委应组织地方认证监管机构对有机产品认证,但目前有机食品监管体制还不完善,仅靠认监委一个部门很难进行“全覆盖监管”。
面对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国际上最有权威的有机食品机构——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驻亚洲人员Z在谈到人们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时说,目前,大家别把有机食品当成救世主。他认为,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5.2011年以来,J市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2011年7月,J市在所在省份率先成立了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形成了市长负总责,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主任分管部门3位副市长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副主任24个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坚强领导。2011年12月,J市103个乡镇(办事处)也全部设立了食品安全办公室,1826个行政村、163个社区都明确了1名食品安全监督员,从而构建起了四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综合协调机构和常设机构,在全国尚属首例。
为强化督查,增强联动,J市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一票否决”、联合执法等10项制度,以长效机制管长远。据统计,全市共组织开展联合执法15次,定点督导4次,督查暗访10次,排查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门店6495家,销毁假冒伪劣食品货值500多万元。
与此同时,J市还通过定期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社会评估的“双评机制”,摆脱了“事后救火”的窠臼,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关15前移、提前预防。
2011年以来,J市在重点品种风险监测工作中,以大米、食用油、糕点等11个品种为重点,先后3次进行风险评估。截至目前。J市共抽样食品3860批次,查处了177批次不合格食品。
据J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监管科科长S介绍,J市的500多家食品企业全部都有电子诚信档案,并按照其诚信等级分级监管,实行食品企业“黑名单”制度。其中,沁阳顺鑫饮料厂、济源鹏远食品厂两家被列入“黑名单”,不仅被吊销生产许可,其法人代表还被终身禁止从事食品行业。
同时,自2011年4月以来,该市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100万元资金,用于奖励食品安全举报。有奖举报实施以来,J市共收到群众举报投诉62起,已查实办结60起,兑现奖励资金近万元。
2011年11月,国务院食品安全督查组在J市检查时一致认为:“J市在食品安全制度建设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效,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