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器官分配程序公正性的怀疑,阻碍了更多人认同和参与器官自愿捐献。卫生部门正在建设器官分配机制,以打消公众的顾虑。不过,在中国文化背景和诚信环境下,制度化的器官自愿捐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久前,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亲自站上手术台,为17岁女孩吴华静实施器官捐献手术。
广东英德女孩吴华静因车祸于11月20日被诊断为脑死亡。吴华静生前学习医护专业,一直有捐献器官的愿望。父亲向医护人员表达了吴华静捐献器官的愿望,随后替女儿签署《器官遗体捐献同意书》。
吴华静的肝脏捐给了一名41岁的普通物管员,两个肾脏捐给了两名晚期尿毒症患者,眼角膜也捐给了两名亟待角膜移植的患者。
手术后,黄洁夫带领医生向吴华静的遗体鞠躬致敬,这一瞬间被照相机定格,继而被媒体广为传播。吴华静捐献器官的举动被高调宣传,背后是中国卫生部门推动器官自愿捐献的迫切心情。
黄洁夫在广州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明年春节后,中国将在全国铺开器官捐献分配和共享系统。”他同时预测,中国人体器官移植将在一至两年内取消对死刑犯器官捐献的依赖。
看上去,中国器官移植将进入新的时代,但如若自愿捐献的种种阻碍无法消除,部长的愿望恐还难以实现。
你愿意捐献器官吗?
2012年12月1日,15岁绍兴女孩孙宸的父母,面对女儿突发脑淤血,并已经处于脑死亡状态的诊断,在绍兴县中心医院行政办公室里,签署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捐出女儿的一肝、两肾、两个眼角膜。
采访中,孙宸的父亲孙国祥含泪表示,自己的女儿在生病期间,受到了社会上爱心人士的帮助,所在的学校师生也自发进行了捐款,他希望通过器官捐献的方式,帮助女儿回报社会。
继吴华静之后,孙宸的感人之举,再次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过,相对于器官移植巨大的需求量,自愿捐献者还是太少。
近期,某知名论坛上出现了一篇名为《如果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你愿意捐献器官吗?》的帖子,在此帖的回复中,记者看到,表态的人群里,同意与不同意者几乎各占50%。
在不同意的人群里,很多人讲到不同意的理由并非是传统观念束缚,而是对医疗部门等机构的不信任所致。很多人担心无偿捐献的器官会成为医疗部门敛财的手段。网上一位30多岁的白领表示,她十分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可是她担心“器官捐献后会被权贵使用,而不能帮助最应得到帮助的人”。
器官捐献的前提是对脑死亡标准的认可,但不少人对脑死亡标准的执行,也心存疑虑。
吴华静手术主刀医生、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主任医师、教授霍枫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告诉记者:我国法律将心脏死亡作为死亡标准,绝大多数公众也只接受以心脏停跳为标准的死亡标准,因此许多人对于在患者脑死亡状态下撤除生命支持系统,等待其心脏停跳后摘取器官的做法,感情上难以接受。“很多人对于处于脑死亡状态的患者也心存幻想,希望能出现起死回生的奇迹。而事实上,判定患者脑死亡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诊断过程,需要专家遵照医学标准,确定生命无挽回可能,才可以宣布一个病人为脑死亡。从这点上来讲,并不存在断送一个尚可能存活的患者生命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