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寒气逼人,67岁的孙存锁闲来无事,总爱到村里新建的“爱晚之家”坐坐,与像他一样留守的老伙伴们一起聊天、打牌。
“忙完农活后,就不用一个人闲呆着,心里也不会觉得太寂寞”,他说。
孙存锁是山西省阳曲县侯村农民,儿子常年在外打工,8年前老伴去世后家中就只剩他一个人。在山西省,像侯村“爱晚之家”这样的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已在21个县区的124个村开展试点。
山西省民政厅副厅长何耀光说:“为村里老人提供日间照料的‘爱晚之家’,实现了农村老人‘不离家不离村’就能享受到集体的照料和社会的服务。”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和老龄化步伐的迅速加快,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功能弱化甚至丧失,不断增多的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难题日渐凸显。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以青壮年为主的外出农民工总数已达到1.5亿,农村老年人则达到1.23亿,占全社会老年人口总数的66%。
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谭克俭说:“农村留守老人面临两难选择,到城里不适应且儿女缺乏经济条件,留在农村,在生活上又无人照料,陷入无人养老的困境。”
为此,中国各级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要在农村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等服务。到2015年使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
山西省在2012年启动了以建设“爱晚之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日间照料养老服务试点。侯村的“爱晚之家”是一座占地近3亩的四合院,共22个房间,设有多功能室、活动室、保健室、宿舍和餐厅等。
这里的负责人郭荣珍说告诉记者:“‘爱晚之家’自去年10月份建好以后,每天来的老人都很多,我们提供午饭,乡卫生院的保健医生还定期来给老人们做常规体检、宣传保健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李珍说:“中国老龄人口增长迅猛,机构养老服务供不应求且价格较高,居家养老成本低,适合农村留守老人。”
在有200多万农村老年人的吉林省,2008年启动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试点,现已建成服务大院1433个。贵州省在2012年10月底也建成了538个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5万名农村高龄、空巢、失能老年人可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而在浙江省宁波市,43%的行政村能提供居家养老服务,1146个村建起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居家养老是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但各地应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风俗习惯等因素探索出适合本地的具体方式。”谭克俭说,农村居家养老还必须在制度制定、资金来源、护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理顺关系,保证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