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这表明我国城镇化发展目标定位更具“人本”要义。
多年来,一些城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往往过于突出速度而忽视质量,如城市建设盲目摊大饼,许多失地农民并未从城镇化过程中分享到应得的“红利”等。
通过一些媒体调查发现,当前除了土地补偿标准偏低外,一些失地农民还陷入了身份的尴尬:说是市民,但保障水平却比城市人低;说是农民,却没有了土地。正如一些“被市民”的农民所说,他们的生活是“种粮无地、上班无岗、保障无份”。在辽宁某市,甚至一些失地农民上楼多年,补偿的房子还办不下来房产证。正因如此,各地出现了一些“城中村”,社会管理也成了老大难。
农民变贫民,决不是城镇化发展的初衷。为城市建设献出世代所系土地的农民,应最大限度保障他们的利益,用城市化的成果更好地反哺他们。做到这一点,就要将“农民变市民”工作抓实抓好,否则城镇化质量的高低也无从衡量。
在实际工作中,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决策者从思想意识上,牢牢树立“以人为本,一视同仁”的观念,不打折扣地践行;需要舍得拿出真金白银,给失地农民办实事。许多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还对“农民变市民”做了大量探索。例如,农民折地入股,年年都可以得到土地带来的红利等,这些举措都能很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收入问题。
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关系到城镇化质量的百年大计,也事关民心向背。中央强调,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这些要求不能停留在纸面上说说而已,对于各级党委政府,每当新征一亩农用地的时候,都应该倍加珍惜,都应问一问:土地背后的农民,城市做好迎接他们的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