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7月30日《经济参考报》报道,上个月底,国家审计署曝光了铁道部花费1850万元制作“署名张艺谋”的宣传片。之后,铁道部宣传部宣传处原处长陈宜涵,与其夫铁道部运输局车辆部副主任刘瑞扬被带走调查。如今,张艺谋亲自做出澄清:他是与北京“新时刻影视文化发展公司”签的劳务合同,拿到了税后250万元的酬劳,他并没有直接与铁道部签订合同。而北京新时刻公司内部人士透露,除张的酬劳,宣传片的实际制作费用也就六七百万,剩余的700余万元有人“拿了回扣”。
“天价宣传片”没有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违反《政府采购法》规定的公开招标程序,私相授受政府采购定单,效果不佳的5分钟的宣传片居然花了1850万元。更令人奇怪的是,该事被曝光已一个月左右,但铁路部门只称是被“中介”欺骗,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但自身内部有无问题,仍未见正面回应。
无论如何,“天价宣传片”是铁路部门出钱拍的,有责任也有必要,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尽可能及时向公众说明。
从报道来看,宣传片制作过程疑点重重。2009年9月,张艺谋同意委托“新时刻”制作,同年11月“新时刻”与铁道部方面签了制作署名“导演张艺谋”宣传片的合同。但到了2011年1月,“新时刻”与张导又签了补充协议:“不得使用张艺谋的姓名。”这既违背张艺谋最初的承诺,又违反了与铁道部的政府采购合同,已属于《合同法》所规定的无效行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这也是当初铁道部没有依法招标、“灰色采购”的必然结果。
现在张艺谋很惊讶地对记者表示:“看到新闻才知道这个宣传片,花了那么多的钱。”其实,张艺谋不应该惊讶,因其到手的报酬就有250万元,再加上个税就有367.8万元,从中不难推测宣传片之靡费。
我想,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张艺谋应有着导演之外的另一份坚守——履行对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的监督责任,至少该问一下这么大的政府定单的来龙去脉、费用构成,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再强调自己跟铁道部没有直接的合同关系。其实,法治社会中,任何参与政府采购的商人,都应有依法经营、监督预算的意识。
张艺谋在回应时称,“我必须反思,要对社会有一份责任”,而更需要反思和回应的,恐怕还有铁路部门。据检察机关查实,“铁道影视音像中心”向“新时刻”先后共转账1400余万元,还有400余万元不知去向。铁路部门内部如何监管资金问题,是否存在漏洞,该如何补救,这些问题公众都需要一个答案。
这次审计报告公布后,相关官员受到追究,检察机关及时介入调查,从审计风暴快速切换到问责风暴、反腐风暴,的确让人精神一振。但“主角”铁路部门,更应该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作出反思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