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国家庭现住房完全自有率为84.7%。住房类型上,42.2%的家庭现住房为平房,比2010年调查结果下降了8.5个百分点。全国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8月6日《北京日报》)
对于那些有多套房的人来说,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显得太“狭窄”,而对于无房者来说,这个数据又未免太过奢侈。首尾两端的人,难免都会产生疑惑,这个数据为何反差如此明显?作为一个统计样本,不幸成了“劫富济贫”或“被打肿脸充胖子”的对象。
住房有好坏,质量有高低。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也好,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也罢,统计起来十分简单容易,把城里乡间,大大小小,有册可查的房屋面积一加,然后再除以人数,就可以得出结果,但问题在于,这里面的结构如何,比例如何,档次如何,都没有明确的数据反映。住房完全自有率为84.7%,接近于人人有房,那国家进行房产调控,岂不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一个事实是,在广大农村,很多人的住房条件十分简陋,或是为秋风所破的草屋,或者“外面落雨,屋内落小雨”的茅屋,或者是几根木头支持的土屋,将这些面积统计内的价值并不大。而在广大城市,农民工、无业者、北漂族,以及才毕业的大学生们,房屋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如此庞大的群体,其数量多少是否进行过统计,有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内心真实感受?而那些空置房,以及一家几套、数十套的群体又是哪些,数量多少,占总量的几成,对人均住房产生多少贡献率,这些数据远比平均数更加重要。
北大校长助理李强表示,将持续开展调查并发布数据,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这个初衷和目的没错,前提是,求平均之后,还得析结构,这样才能真正为决策提供辅助作用,也才能让决策更加做到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对于农村住房这一块,如何改造旧房建新房,让农民的居住条件真正得到改善;而在农村这一块,现有房屋的分布情况如何,炒房的因素占多少,刚需因素又占多少,只有搞清了这些,才能避免调查结果只具观赏性,而少实用性。
从工资平均数让人“被增长”,到 发改委专家称中华民族复兴任务2010年已完成62%让人感觉“不靠谱”,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与公众的实际感觉相差甚远。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平均化的统计数据,没有考虑到各个群体的真实情况,也没有真实反映结构上的巨大差异,平均数掩盖了实际问题,而难以取信于人。统计数据虽然只是一个数据,统计只是一种工作方法,但方法和数据究竟是为什么服务,这既是一个专业取向问题,更是一个工作伦理问题。否则,被平均的统计数据再靓丽,那也只是“纸上风景”,未能契合公众的实际感受,自然也就只会落得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