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责编:wyat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学历| 高考 中考 考研 自考 成考 外语| 四六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资格| 公务员 报关员 银行 证券 司法 导游 教师 计算机| 等考 软考
工程|一建 二建 造价师 监理师 咨询师 安全师 结构师 估价师 造价员 会计| 会计证 会计职称 注会 经济师 税务师 医学| 卫生资格 医师 药师 [更多]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2003至2012年基尼系数,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称,2012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4,2008年基尼系数曾达到 0.491,此后逐步回落。关注基尼系数,既是民生诉求,也是发展考量。一方面,基尼系数太大,说明贫富落差大,穷人权益会受到制约,分配的公平属性也难得保障;另一方面,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也会导致高收入群体缺乏购买意愿,而低收入群体则望物兴叹,消费拉动更为困难。基尼系数上的关切,不仅仅是个“钱”的问题:物质之外,还有橄榄形社会结构及良性社会心态问题。
今天,时隔九年之后,国家统计局再度公示权威基尼系数。尽管这个数字是并不算漂亮的“0.474”,尽管与民间测算、民众观感之间尚有落差——但毕竟是对民意的因应。
对公众而言,基尼系数首次“脱敏”,定会被解读成“寄寓公平取向”的一个信号。一者,它启示我们的相关统计数据,要跟得上民众及发展的需要,从“羞答答”的传闻中走到台前来,哪怕数字再不好看,真相比遮掩更得人心,说破了,天不会塌下来。经济要实实在在的增长,统计更需要抛去水分的数字。二者,正如论者所言,“在社会分配与系统分配双重不公叠加效应之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正面临着明暗交替的双重压力,公布真实的中国基尼系数,不仅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基本需要,更是为制度设计把脉的重要参考数据。
基尼系数的纠结,就像我们当年对PM2.5的吁求,数字不是目的,治理才是根本。再客观的数据,总是理论或模型上的标点,无法代替柴米油盐的人生。
越是对基尼系数看重,说明公众越是希望有更公平、更美好的生活,“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2003至2012年基尼系数”,但愿这是宏观制度设计与微观权力作为纠偏与校准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