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风度”更要“温度”
今年,办公室来了几名大学刚毕业的新同事,让沉闷已久的小空间活跃了许多。尤其是月初发工资后,不出意外,过几天准能听到他们在议论谁买了什么牌子的包、什么牌子的衣服,这多少钱、那多少钱。
“收入没我们高,消费水平倒比我们高出一大截,哪来的那么多钱?”“老人”们都挺好奇的。一天,对面新同事接了个电话,隐约中听到是信用卡催款……
想拥有时尚的大牌产品,这一点都不奇怪。问题是,自身是否有能力支付?不少年轻人,包括一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人,整天抱怨单位工资低,称自己为可怜的“月光族”,但看看他们的种种装备,真是惹得我们这些“老人”啧啧称叹。
对于我们来说,相比顶着“负翁”的帽子高消费,宁可过一种量入而出的生活,有没有别人称羡的高档物品不甚在乎,更不会为了面子而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当然,年轻人有张扬的青春,也有自己的个性,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高生活品质无可厚非,但如果为了面子而搞到月月透支,确实是得不偿失的。
做一名快乐的“购物狂”
提起购物,眼前浮现的可能是挎着大包小包迈出高档商店的靓哥美女们,甚至会想到电影《购物狂》里的女主角,因为超喜欢购物而被称为“精神购物狂”。可认真想想,这不很正常吗?
如今物质生活如此丰富,能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为何不追求?更何况消费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热衷购物完全可以理直气壮。而在保障生活的前提下,提前消费更值得全民推广。难道要像曾听闻的某人那样,等到藏在家里仓库的钱化为灰尘,才追悔莫及?
千金散尽还复来,该花就花。某件心仪的衣服会给人带来欣喜,穿上它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了,特显档次。一件接一件的快感,这是幸福生活的催化剂。慢慢地我们自会发现,这才是最划算的消费,更是努力赚钱的动力。
自己的生活应由自己做主。只要这种行为未带来过多的负担,完全可以做一个快乐的“购物狂”。
90后看“未富先奢”
作为90后,我们中的不少人都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族”“负翁”。
虽然有些超前消费,但我们还没有到太夸张的地步。尽管如此,长辈们还是很看不惯我们的行为。在他们看来,不能挣一个花一个,必须攒钱,以备不时之需。我承认,在消费上我们之所以比较大胆,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因为年轻。因为年轻,所以不知道人生有种种风险,需要未雨绸缪;因为年轻,所以容易盲目乐观,总觉得花掉的钱很快就会赚回来。
在我看来,当“负翁”有风险,但像长辈们那样钱都存着不花也不见得好,都那样的话,国家还怎么拉动消费?但我想长辈们那样做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我们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考虑到房子、孩子、养老、医疗等,攒钱以备不时之需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所以,我想可以在奢侈和节俭间找个平衡点,让人们实现合理改善生活的目的。但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不要被虚荣绑架
“未富先奢”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及世界奢侈品消费趋势背道而驰。总体来看,中国人均GDP居世界一百名左右,而奢侈品消费却排在世界第二;从个人支出来看,世界奢侈品消费平均占个人财富的4%左右,而中国一些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已超过个人财富的40%;从消费主体来看,欧美国家消费奢侈品的都是家境殷实的中老年人,而中国则主要是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有些年轻人认为奢侈品是成功的标志,他们消费奢侈品主要是为了获得羡慕和认同,满足虚荣心。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只会带来转瞬即逝的满足感。这也是一些人成为“购物狂”的重要原因,因为满足感不久驻,所以只能不断去制造。我觉得,一个人与其这样被虚荣绑架,不如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获得真正的尊重。
金钱买不来的幸福
在我看来,消费奢侈品不可怕,可怕的是其透露出的物质主义倾向、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我们这个社会在走向富裕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些不好的东西,如单纯以金钱来衡量成功、生活及人的价值。物质过度膨胀,精神失去空间,许多人已经忘记了“金钱不等于幸福”这一至理名言。
某作家说得好:“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空气,阳光,水,其实都与钱没有太大的关系。至于人际和睦、心灵充实、情趣活泼、人格高贵等生命价值的重要内容,更不是钱能买来的。”
某资深媒体人因为不买房不买车最近广受关注。有人问她:“这些年,你一直住在租的房子里,也不买车,是甘于清贫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财富并不能给我带来安全感。这里面是空的,是不可依靠的。”她答道。
“大部分时候,我更看重生命本身,它才是真的,它饱满像果实。”她深居简出,很少参加聚会,用更多的时间来看书、旅游,丰富自己。慢慢地,观众欣喜地发现,她的节目越来越有深度。
的确,金钱能买来快乐,但也很不可靠。因为这种快乐易逝,也因为你不一定一直有钱,或者比别人更有钱。所以说,不要以为那些追求心灵丰厚的人在说空话,在犯傻,其实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人生幸福,只是那种方式更可靠,更宠辱不惊,给人带来的幸福更深厚、更强烈,也更长久。
这是一个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财富的几何级增长,极大唤醒了国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奢侈品消费大增。然而,比这一现象更加热闹的,是社会舆论的“未富先奢”“富人病态”“盲目消费”“扎堆儿凑热闹”等诸多批评之声。
不可否认,的确有那么一些人,怀揣几个月的积蓄,满怀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辗转于高档卖场,买下一只带着醒目标识的名包,回到出租屋内喝那清淡的面汤,想象着明日里四面投射而来的艳羡目光。但这毕竟只是少数人的行为。
在阵阵声讨中,我们应看到,这一现象也许并不奇怪。邻国日本,在战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奢侈品消费也曾出现过爆发式增长,以致很多发达国家都惊叫日本正在购买世界。世界上另外一些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出现过类似现象。
追求高标准、高品质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仓廪实”“衣食足”后人们的合理需求,对这样的需求,不仅不应该说三道四,而且应该加以鼓励。当然,炫耀性的非理性消费、盲目的购物崇拜确实不可取,对此,社会应加强引导,避免年轻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陷入物质主义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