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学生长跑猝死、校运会取消长跑项目、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等话题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对于学生来说,体育课本是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最佳载体,却怎么成了制造猝死悲剧的“夺命课”?跑不远,跳不高,伤不起,茁壮成长之期的青少年为何不少成了“瓷娃娃”?
针对此,今年1月12日在“首都30年教龄体育教师座谈会暨青少年体育教育论坛”上,130多位来自基层学校并拥有30年以上教龄的体育教师发出了“把属于孩子的体育锻炼时间还给他们”的呼声。
危险科目全取消,师生谁都“伤不起”
2011年河北省一所中学体育课上曾发生一幕惨剧:一名学生在跑完500米后突然倒地不起,诱发心脏病,在送往医院的路上去世。后经调查,体育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并没有明显失职之处,学生们跑步前也做了相应准备活动,跑动距离在中学生身体生理可承受范围内。
然而,痛失孩子的家长无法原谅学校和老师,在学校门口摆花圈,寻求社会各方相助。最后校方和老师不得不赔偿巨额资金息事宁人。时隔一年多,沉重的心理负担依然让当值体育老师生活在愧疚、自责和不解中:缘何正常的体育教学会造成如此悲剧?
仅2012年,此类悲剧又在其他地方上演:广东一名大学生跑完10公里马拉松后因脏器衰竭去世;河南省栾川县一名高中生出操后猝死……
“不敢上!”许多体育老师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这样说。据他们介绍,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多数从小很少锻炼,体质本来就差,上体育课更容易发生不测,而出了问题后体育老师就是“理所当然”的第一责任人,所以体育老师上课时都会保守为先。
现实情况是,现在不少学校体育课上有危险动作的科目已取消,江苏、甘肃、湖北等地一些大中小学校纷纷取消长跑、双杠、铅球等“危险”体育项目。用一位体育老师的话说就是:“在操场上划个圈,看着学生们别出这个圈就行了。”
“学生的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但现在缺乏有效机制来厘清各方责任,大家又都怕担责任。”体育老师纷纷建议,应建立健全中小学生保险政策,明确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万一出现突发事件也有章可循。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副司长刘培俊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为降低学生在运动中可能出现的运动伤害的风险,学校可采取引入保险、制订预案、细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把运动风险降到最低。
体育课程被牺牲,青少年体质下滑快
“有一次孩子上学回家后气鼓鼓的,我问她怎么了,她说‘我们体育课又被占了,学校搞活动’。”河北石家庄市的杨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女儿特别喜欢体育课,但时不时向妈妈抱怨,体育课因为种种原因被取消。
不少体育老师和学生向记者反映,体育课被占用是常态。平时学校组织活动需要学生参加时,一般都会挑上体育课的班级;等到期末考试临近,体育课又要为所谓的主课让路,要么成为自习课,要么临时变更为别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