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天气下,人们试图自强不“吸”
1月以来,严重的雾霾天气屡次“发威”、频袭中国。据统计,今年以来,中东部地区已经发生4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28日以来的本轮雾霾天气则在肆虐范围上更加广阔。截至29日上午,环境保护部卫星中心遥感监测表明,灰霾污染带贯穿我国中东部,灰霾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领土面积的1/7。
为此,人们纷纷支招如何自强不“吸”,如少出门、少开窗、选对口罩、个人卫生、清淡饮食等。
但是,人们是否真的自强不吸就可以应对雾霾天气了呢?笔者以为,更为重要的是全面认识雾霾天气,积极应对,方能由自强不“吸”转为自强不息。
雾霾天气下,人们当要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第一步:十面“霾”伏谁之过
持续大范围雾霾天气和空气质量下降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原因有多方面:
一是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2010年,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都超过22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1446.1万吨,均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冬季取暖北方大部分地区燃煤量大幅增加,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急剧上升。
二是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受大气环流及大气化学的双重作用,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明显,相邻城市间污染传输影响极为突出。
三是机动车污染问题更加突出。2012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汽车尾气排放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开始呈现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
四是不利气象条件造成污染物持续累积。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污染物排放在低空不断积累。同时,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雾滴与细颗粒物两者相互作用,迅速推进污染形成。
自强不息第二步:雾霾敲响经济转型警钟
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尽合理的产业布局,产生了大量的大气污染排放。持续的雾霾已向我国发出严厉的警示: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彻底转型的时候。绝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有专家建议,中国应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入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提高天然气、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对于重点污染企业执行更为严格的节能准入标准。
自强不息第三步:“拨霾见日”还须脚踏实地
第一,须反思国内发展和生活方式。空气严重污染,谁能置身事外?雾锁连城,我们同呼吸,更应该共责任。对于公共管理者而言,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从理念落实到行动上,建立及时透明的环境预警机制。就个人而言,则应反思自身发展与生活方式,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化为每一位公民的共识。
第二,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待加速。实施12年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修订草案稿2010年1月由环保部报国务院法制办后,两三年间一直处于“排期”状态,至今未由国务院报送全国人大。专家希望灰霾天气大范围地重复出现能促进《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否则灰霾天还会一波一波地来”。
第三,国内油品质量升级亟待加速。雾霾天气频繁出现,为我国油品质量升级敲响了警钟。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如果全国范围采用统一标准只能是较低的标准。建议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者承受程度出发,分地区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