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混,终究是要X的”。这句很装的港片台词,却火遍中国。原作中,对道上古惑仔来说,出来混,追究是要“还”的;在段子手笔下,夜店姑娘们,出来混,终究是要“怀”的;而对一只气鼓鼓的巨型激萌充气橡皮鸭来说,风大雨大,出来混,终究是要“瘪”的。
游入香港维多利亚港,被热烈围观十几天之后,16米高的大黄鸭终于体力不支,累倒了气漏了身瘪了。这只由荷兰艺术家霍夫曼设计的“鸭仔”,预计停留香港一个月。而自2日赴港,到“气绝身亡”,大黄鸭只撑了12天。
真是,鸭有风险,入行需谨慎。真鸭,会有H5N1、H7N9之虞,哪怕只是一只充气玩具鸭,也有漏气之忧。好在,香港海港城官微回应:“鸭迷请注意!橡皮鸭要稍作休息,顺便做一下身体检查。很快橡皮鸭会以最好的状态再和大家见面。”
看来,大黄鸭只是一时耗尽功力,待再次充气,体内真气充盈,不日又可满血复活了。不过鸭子瘪了也有瘪了的喜感,昨日微博又是一片欢腾。不过相比前几日“挺鸭派”的群情激动,这次“倒鸭派”气焰明显高涨:“被这玩意儿刷屏多日,不胜其烦的人表示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首字缩写)”,“同喜同奔,话说只有看到她倒下的样子时我才觉得略萌”“太喜感了!”“片皮鸭”“维多利亚老鸭汤”……
不得不说,在被近日“幼女开房案”扑朔迷离的真相,和“5架国内航班诈弹”风波轮番袭扰的网络上,这只不远万里来中国卖萌到“死”的黄鸭,从鼓到瘪从生到死,都给喜欢深爱它或揶揄调侃它的人,留下同等欢乐。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只值得尊敬值得致敬的鸭子。
说到致敬和致意,最近和黄鸭一样火的,就是赵导的《致青春》了。该片也和大黄鸭一样,在不喜欢的人眼里,可能就除了片名讨巧之外,完全火得莫名其妙。做作的表演,廉价的抒情,生硬的反转,前后可以完全砍掉,只留中间校园青春一段,都完全不影响剧情表达。这样的片子,竟然在中国创造出票房神话,让不少人觉得错愕莫名。
这和维港那只趴在水中装傻充愣的充气大黄鸭一样。人潮汹涌只为围观一瞥,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盛况,和电影院排队“致青春”的似乎是同一群人。正是这群80后青年,日前被《人民日报》刊文称暮气沉沉,“感觉不会再爱了”。沉沉暮气似乎来自现实的层层重压:职场、房供、婚姻、养老……
于是,这个当年陪着80后在澡盆里徜徉的玩具橡皮鸭,在他们而立之年,由外国设计师重新打造后,出口转内销地再次入华,就引起了群体无意识地凑热闹式的“朝圣”围观,其实是不过是组团怀旧。买票进影院,看看铁皮饭盒,看看校园恋爱,是怀旧;挤在维港看充气的童年玩伴橡皮大鸭,同样是下意识地缅怀青春。
“感觉不会再爱了”,所以“爱”的还是儿时的年少时爱过的风物人情。年轻气盛,却屡屡碰壁,磨去棱角,变得圆滑世故,变得更识时务,于是也就渐渐暮气沉沉。去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或许是为了“致我们终将识趣的青春”。而终将漏气的黄鸭,简直像是一个绝妙的隐喻,它和暮气青年,注定是关联选项。
看着真气泄尽,瘫瘪成一张黄色鸭皮煎饼一样的儿时记忆,站在维港的海风中,刷条“禽流感凶猛”的戏谑微博,或也是在缅怀铭记渐行渐远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