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近日国内有高校向“中国好考生”黄子恒抛出橄榄枝,表示愿意破格录取他。
对黄子恒来说,去,还是不去,去哪所学校,都需要好好琢磨。而对社会来说,围绕高校应不应该破格录取黄子恒,已然形成了观点分野:一方赞同,这样品行高尚的青年合乎“大学之道”;一方反对,认为这是搞特殊、开小灶,有违高招公平。
20多天前,在高考考场上,黄子恒抱起痛经昏迷的女生送去医治,以“救人比高考重要”的朴素回答,赢得了人生考场的高分。而现在,高考成绩只有290分的黄子恒,何去何从,又让人们在褒扬道德和维护公平之间纠结不已,这是“好考生”留给社会的一道难题。
不管怎么说,这个夏天,一个高考成绩并不理想的考生,其影响力和关注度甚至盖过了高考状元,本身就传递出一种社会价值倾向:人格品质比分数更重要。这不仅契合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向整个社会注入了崇德向善的力量。由此衍生的问题是,到底如何恰当地褒扬善行?
媒体赞誉、荣誉称号、各种奖金……从目前看,黄子恒的“毅然一抱”,已经得到不少回报。这些都无可厚非,因为受到肯定的,不只是黄子恒个人,也是一种道德价值。但凡事都应有度,奖励过了,捧得太高,甚至借助“中国好考生”的名声为自己贴金,难免会走入歧途,适得其反。成名后的黄子恒就感觉自己为名所累:就好比我身上长这疮,不能吃豆腐,但非要让我吃豆腐。这番“吐槽”值得反思。
古人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从根本上,道德和公平是和谐共生的。但具体到黄子恒个案,又确实有碰撞的可能。其解决之道,需要在平衡中妥善处置。当年,林巧稚在报考协和医学院时,因同学中暑晕倒,她为了救人而耽误了考试,最终还是被协和医学院破格录取。这种破格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学校有自主招生的权力和程序。今天,不少高校也拥有自主招生的空间,一些破格录取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
由此,黄子恒即使被破格录取,也应同时明确,这种录取不能挤占正常招生名额,其录取过程应公开透明;这种录取方式更不能多用,以免有人偷偷用“道德”奖牌敲开大学之门。进一步说,对类似黄子恒这样的特殊考生,应有一种制度设计,对其录取与否、未来发展作出兼顾道德与公平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让好人不吃亏,好事持续释放正能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