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村干部,本应是服务群众的主心骨和带动农民致富的领路人,但笔者在深入农村调查后发现,部分村干部在职而不在位,或家住城市遥控指挥村务,或外出经商打工无暇顾及村务,使个别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了“空巢”、有了“空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难以落实,计划生育、科技兴农等无人组织实施,工作陷入停顿、瘫痪状态,被群众称为“村官空巢”。这种现象对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和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不可小视的影响,应当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
分析“村官空巢”的原因,表面上是由于村干部经济待遇低、升迁机会少、工作压力大造成的,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主观:一是部分乡镇片面追求所谓的“能人”效应,在选拔村干部时一味提拔“经济能人”,而这些所谓的“经济能人”,好多根本不在本村、本地生活,但碍于乡镇领导的“盛情提拔”,不得已才担任村干部。可村里工作和个人事业难以两全,往往把村务抛到一边,或安排副职“主持”工作,只顾自己打拼私业。二是一些村干部本身被提拔时就“心术不正”,只是想捞个名声,赚取好处,根本不把村务放在心上,致使村里见不到人影,工作寻不到脚跟。三是村干部服务意识不强,贪图享受思想严重。部分村干部富裕后,在城市买了商品房,吃住在城市,一年也不回农村几趟,不了解村情民意,疏远了干群关系,对村里工作,想做就做一点,不想做就一点不做,工作缺乏主动型。四是退休公职人员回村任职存在“走读”现象。这些人员回村任村支书或村主任后,因为家在城市,蜻蜓点水,“跑趟”上班,村务处理自然打了折扣。
“村官空巢”现象背后不仅仅是权力监管的缺失,更是乡村空壳化的表现,其本质是基层组织建设的瓦解,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大的危害:一是政策信息“梗阻”。由于“村官空巢”,本该及时上传的村情、下达的上情,不能及时沟通,造成村民与上级部门脱节,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无法落实,村民利益得不到保障。二是容易引发腐败。由于村干部身在外地,不进村里,不深入群众,无法有效履行职责,很难接受群众的监督,极易诱发腐败问题。三是村务陷入瘫痪。由于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等主要干部到城里“掘金”,村务无人管理,工作无法开展,基层权力缺位,群众利益受损,使得信访矛盾不断,给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解决“村官空巢”问题,需要大力构建乡村社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权力作用,规范村级事务管理。一要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让更多村干部“本地生财”,从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调动村干部安心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农村“留得住”、“干得好”。二要改变单一的“经济能人”惯性思维,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选出扎根农村,群众信得过的自己富又能带领群众富的“双富带头人”,让有能力、有精力、有意愿的村民担任村干部,从根本上打掉一开始就不在“服务区”的“空巢村官”的出现。三要加强对基层权力的监管和对村干部的思想法制教育,研究制定“村官空巢”的监管办法,对名在其职,身心都不在其位的“空巢村官”要及时沟通,对确实不能履职或不能及时履职的村干部该调整的调整,该更换的更换,让“失去龙套的权力”戴上监管的紧箍咒,让基层权力真正服务群众、服务百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