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说多听,少说多干,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是一种处世艺术。年轻朋友切记:要想顶天,首先必须立地。只有“涵养”、“致知”,只有站在了现实的土地上,才能拔地而起
办公室里,如果你有位同事一天到晚喋喋不休,你的感觉会是怎样?饭桌上,如果有个人自始至终在那里唠叨个不停,你的感觉会是怎样?大学毕业,同宿舍的同学好不容易才碰了一次面,可一直是张三在那里哇哩哇啦,你的感觉又会是怎样?
不用说,大多数人会和我有一样的感觉:不爽!因为这事往小里说,是对他人不够尊重;往大里说呢,是对他人话语权的侵犯。“宁做泥里藕,不做水上萍”,“芯大蜡烛不经点”,“水上漂油花,有油也有限”,“说话呱呱的,办事瞎瞎的”…… 民间这些谚语,正是对这种人的讽刺与规劝。
说到“静”,很多人会认为这是老年人的事,与年轻人无涉。年轻人嘛,就应该心直口快,率性而为!年轻人因为草率说错了话,办错了事,人们也常以“还年轻嘛”予以谅解。
有了很多人生的阅历,我倒是想告诉年轻朋友:年轻人更应该学会“养静”。不走脑子信口开河,不假思索盲目去做,是成长之大害。人的很多习惯,都是从年轻时候养成。
《论语·为政》有这么一段话:“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意思是“多听别人说话,把你觉得可疑的放在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说,便少过。多看别人行事,把你觉得不安的,放在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行,便少悔。”
仔细想一想,这些话是不是很有道理:说的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自然会更靠谱;做任何事都三思后行,定能减少冲动,减少失误。一个人总是说对的话,做对的事,立足社会就有了保证。西北有句土话说得好:“少说话威信高,多吃馒头身体好。”
相反,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口不择言,你痛快了,别人受伤了。如果一个人总是弄得周围鸡飞狗跳,总是不停地耗费精力去消弭矛盾,能走得更远吗?人常说童言无忌,恰恰说明孩子还没长大,还需要磨砺。
清中兴名臣左宗棠在这方面应该是有深切体会的。收复新疆、立下了不世之功的他,在生命的暮年谆谆教导子侄辈要“寡言”、“养静”。他在家书中反思,自己年轻时“气质粗驳,失之矜傲。”虽然“颇思力为克治,然而习染既深,消融不易。”痛定思痛后,他说“此吾病根之最大者。现已痛自刻责,誓改前非,先从寡言、养静二条做起。”
其实,养静,不独对于个人立身,对周边和睦、社会和谐也良有益焉!
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说,才是个成熟的人。少说多听,少说多干,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是一种处世艺术。年轻朋友切记:要想顶天,首先必须立地。只有“涵养”、“致知”,只有站在了现实的土地上,才能拔地而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