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艳的色彩,精巧的手工,贴近生活的表现形式,通俗易懂的内容——这些用眼睛就能直观的朴实,用心灵就能回味到的记忆,是人民群众最能够接受,也最容易理解的艺术。剪纸,年画,泥人等等,其实这些艺术表面的形式,无不牵系着中华民族很长一段时间的文化内涵与丰富底蕴。对于这些传统的手工,甚至还在几代人心中留存着不可抹灭的回忆与难忘的时光。
也许这些是民间的,但却是民族的;也许这些是零散的,却绝不是零乱的;也许这些是简单的,但它们所反映的人民群众生活的现状以及精心层面的追求,却是丰富多彩而又多元化的。
开放,也许意味着海纳百川,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对于先进的文化和事物,我们做的不仅仅是要欢迎,还应该与中国的国情、民情相结合,做有选择性的接纳,有扬有弃。如果一味地全盘接受别人的文化,那一定是不合适的,时间一久,也必然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不适应,甚至是会起到反面的作用。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别人只会对他们没有的艺术和文化感兴趣,试想,如果所有的面孔都是千篇一律的,那还谈什么个性,又谈什么创新?如果所有的文化都是大同小异的,那还谈什么新意,又谈什么吸引?
每一种文化的形成,其实都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特殊时期形成,并经过漫长岁月的积累,不断吸收新的内涵和发展,最终具备了自己独有的魅力,或者独有的表现形式。而每一种文化的背后,都承载着这种文化所支撑的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更体现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前进与发展的历程。应该说,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考量,更能反映其真实性、代表性和广泛性。
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需要一些具体的表现形式或者特殊的载体,才能更直观地反映出其深邃的内蕴。我国的劳动人民是勤劳而智慧的,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很多特有的,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有些优秀的民俗文化千百年来一直被传承着,发扬着,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喜爱。总体来说,中国民俗特征有以下几点:通过传统节日、重要活动,礼仪庆典等体现;源于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具有多元性、地方性和变异性。
中国民俗是我们祖先创造的珍贵文化遗产,深刻认识它的形成和发展及演变与特征,结合更加现代化、科技化的手段,推陈出新,对于我们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继续继承和发扬优秀民俗文化,更大程度上发挥民俗文化在民众生产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推进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和推动中国整体文化的前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