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有两则令人齿冷的关于官员微笑的新闻:一则是,7月29日,四川广元南河江南星城楼盘现场,一老人跪在地上抱住一中年男子大腿,中年男子一手插入裤兜,头转向一边面带微笑,后经确认该中年男子是广元市城乡规划和住房保障局房管处处长欧昌福(《华西都市报》8月1日)。另一则是,湖北11岁男孩小志在老家李桥村还建楼小区蓄水池不幸溺水身亡,其父母来协商时却发现,祁家湾街党工委副书记朱大立“面露笑容”,由此质疑其诚意。(《武汉晨报》8月1日)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公众为何那么在意官员的微笑,去年,“微笑局长”杨达才在一起重大车祸现场露出微笑,引发人肉搜索并最终曝出腐败问题落马。
一方面,公众对于官员言行举止是有要求的。很多官员却还没有这样的基本意识和职业精神。任何人在特殊时刻的不合适笑容都会让人反感,只不过官员更该有这样的意识。捕捉官员不合适的笑容,就成为一种特殊的舆论监督方式。其实,何止是官员,同一天,两个“微笑官员”被报道,照片上的官员微笑记录的只是瞬间表情,也许不应该被过度解读。但是,即使没有照片记录和媒体报道,彼时在场民众的心里,肯定也会有说不出的感慨。这样的“感慨”累积到一起,那就是公众心目中的官员形象。
另一方面,做官就是要做到更加“专业”。不恰当的微笑会伤了公众的心,这并不是无关紧要的细节。官员生就一副笑眯眯的“福相”,这种解释不能说毫无道理,但至少在男孩溺亡这样的悲剧事件面前应该“严肃一点”,如果相关当事人真正尊重他人生命,能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别人的痛苦,家长就不会产生毫无诚意的“误会”。还有,面对七旬长者突然下跪抱腿,下意识的“第一反应”,应该是立即将其扶起,而不是眼睛望向别处、手插裤兜地“苦笑”。“笑着安抚大家的情绪”是很难让人理解的,因为彼时最需安抚的是下跪的老人。
[启示]
对官员来说,公共场合的一言一行,很多时候能够反映权力运行的规范性,投射官员的行政伦理,公众之所以高度关注官员表情,或许更多也源于这类信息不透明、难公开的焦虑。换句话来说,如果权力运行、官员信息能够充分在阳光下晾晒,或许人们对表情问题就不再那么容易过敏,一些天生“笑相”或者无意识流露不合时宜表情的官员,也不会动不动就无辜躺枪了。
[措施]
建议:
一是官员在公共场合的言行举止要规范。
官员的不良言行、不良仪表肯定会影响到社会公德和公务形象,只不过在“自媒体”时代,不良影响会在网络世界中被越发放大。这就要求官员更加谨言慎行,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代表着政府形象。微笑,本来是服务窗口、文明公约中频频出现的字眼。但在特定的场合下,基层官员不合时宜的“笑”只会是另一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注脚,成为人们痛恨的表情。
二是官员做到“专业化”的同时应重视公众的舆论。
“福相”也好,“苦笑”也罢,对于自己不恰当的微笑,以及由此给当事人和公众带来的伤害,无论愿不愿意,这两位微笑官员都应当向受害者受到的创伤表示歉意。当然要防止过度解读表情对一些官员造成误伤,但人们对官员不合时宜的表情如此过敏,这背后的问题同样也值得正视。一般来说,你在自己家里,无论对着镜子怎么做鬼脸,没人找你麻烦,但是,到了公共场所,这种表情就容易被放大,形成引人关注的舆论。特别对官员来说,公共场合的一言一行,很多时候能够反映权力运行的规范性,投射官员的行政伦理,公众之所以高度关注官员表情,或许更多也源于这类信息不透明、难公开的焦虑。换句话来说,如果权力运行、官员信息能够充分在阳光下晾晒,或许人们对表情问题就不再那么容易过敏,一些天生“笑相”或者无意识流露不合时宜表情的官员,也不会动不动就无辜躺枪了。作为公仆,应对民众际遇多些切肤体感,而不是心生隔膜,痛感麻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