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上半年,中国足协组织1998年龄段球员进行骨龄测试,只有75%的球员过关;而足协初拟的1998年龄段国少队46人大名单中,更是只有18人通过测试,过关率不足40%。据报道,目前中国足协的骨龄测试比亚足联、国际足联的标准更高,本次国少队落选球员中就有20人符合亚足联的标准,但不符合中国足协的标准。
足协执行如此严格的骨龄测试,很大程度上是为形势所迫。长久以来,“功利足球”逐渐渗透到青少年足球中:一些地方为了利益,花大气力在球员年龄上做文章,把球员年龄改小,以便其在小年龄级别的比赛中“以大打小”,靠不正当手段谋取好成绩。这种“年龄造假”的做法,在污染球员成长环境的同时,也在损害着我国青少年足球的基础:一方面,依靠“以大打小”脱颖而出的球员往往并不优秀,成长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很多天赋良好的球员却因“以小打大”被埋没,成长道路遭扼杀。
实施多年,骨龄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对“年龄造假”的行为起到了震慑作用,净化了球员的成长环境。当然,作为一种检测手段,骨龄测试也存在缺陷。由于个体成长差异,某些青少年的骨龄测试结果可能与实际年龄不符,这可能让骨龄测试结果比实际年龄小的球员成为“漏网之鱼”,也可能会“误伤”骨龄测试结果比实际年龄大的球员。虽不完美,但在目前造假现象屡禁不绝的青少年足球大环境下,严格执行骨龄测试仍不失为治疗“年龄造假”顽疾的一剂良药。
对我国青少年足球而言,比起治疗“年龄造假”,“病发”之前防患未然其实更为重要。如何预防“年龄造假”这个顽疾?从短期看,这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在球员年龄修改程序上严格把关。因为球员年龄造假固然是某些利益方有意为之,但相关管理部门把关不严也难辞其咎。从长期看,这需要斩断青少年足球成绩与地方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链条,清除青少年足球土壤中的“功利毒瘤”,让青少年足球回归体育本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