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甘肃岷县漳县地震灾区。这里是高寒阴湿山区,也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当地入冬早,受灾群众安置情况如何,是否做好越冬准备,李克强牵挂于心。考察中,李克强指出,岷漳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一直惦念着灾区群众。
这是一次艰辛的跋涉,体现在交通工具的频繁转换上——一大早出发,2小时飞机换乘1小时汽车,再3小时火车,又换乘3小时汽车,辗转近9个小时;也体现在状况的凶险——比如,震中位于海拔2700米左右的高寒阴湿山区岷县,李克强总理在前往灾区途中,当地又发生3.7级余震。路途再远,路况再险,吓阻不了坚定而执着的步伐,也遮挡不住中央对灾区群众的惦念。
这一幕让人想到了芦山地震。地震发生仅五个小时,李克强的专机已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前往四川邛崃。李克强一下飞机,就选择前往受灾最严重的震中芦山县龙门乡,先是到医院看望伤员,后又踩着碎石和瓦砾亲临废墟现场,多次询问救援人员瓦砾下面是否有幸存者。李克强强调,“要把救人放第一位。现在才刚过24小时,按照一般规律,是黄金72小时。把每一个还可能存在的生命挽救出来。人的生命比一切都宝贵。”
诚然,人的生命比一切都宝贵。以人为本不是体现在口号上,而是体现在千方百计地抢救生命上;不是体现在华而不实的承诺上,而是体现在保障有力的实际行动中;以人为本,不仅体现在救灾上,还体现在安置和重建上。听闻受灾群众缺棉帐篷,李克强当即要求民政部三天之内再调集一万顶帐篷,本月内发到群众手中。还有群众反映,取暖炉子还不够,进出村子的路不方便,重建房子还缺钱。对此,“李克强掰着手指头说,你们反映的问题,既有眼下的也有长远的,我都记下了,政府一定会帮助解决。”
如果说一场无妄之灾,使灾区群众备受生死考验,陷入难以排遣的困境,那么灾后的制度性保障,就是纾解灾区群众焦虑和绝望的最好定心丸。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唯有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才能最大程度使灾区群众少一些忧惧。值得一提的是,岷漳地区,处于偏远,并不为人熟知,一旦稍微忽略,会给当地群众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再加上当地环境堪忧,比如山大沟深,地质复杂,而此次地震危害深重,唯有倾斜更多关注,才能更好地抚慰和帮助灾区群众早日安置得当。
正因为岷漳地质复杂、环境恶劣,比如高寒阴湿,还是贫困地区,也就更需要完善科学有序有效应对灾害的机制。正如李克强所强调,要根据灾情级别实行分级负责。总结多年经验,抢险救援和应急救助工作一般以地方为主,便于就近统一指挥、提高效率,中央给予必要的帮助。灾后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中央要根据情况给予必要支持。还要依法依规,科学制定标准,既有利支持灾区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又有效促进群众自救自强,战胜困难。唯有构建科学的救灾体系建设,才能事半功倍,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也才能更好地防止灾害带来的可怕后果。
“大家既要安心,也要有信心,一只拳头的力量有限,我们一起努力,千只手万只手握起来就一定能战胜困难。”抗震救灾,安置重建,我们既有经验,更有决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早已形成了成熟有效的制度安排;你的不幸就是我的不幸,你的悲伤就是我的悲伤,对灾区关注更长久一些、更细致一些、更有力一些,这是责任,也是发乎内心的自觉。
抗震救灾,需要掰手指,更需握拳头。掰手指,记下群众的实际困难;握拳头,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闯难关。有了掰手指和握拳头的决心和行动,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