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不深不透”,“联系群众还很不够”,“思想还要继续解放”,“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这样一些现象:讲成绩有声有色,谈困难有板有眼,可一查摆起问题来,就搞起了“宏观统计学”,翻来覆去都是些大而化之的泛泛之谈。
这些“问题”,乍一听有模有样,细究起来却缺少具体事实和实际内容,不过是些貌似深刻、“法不责众”的空话套话,听起来令人耳烦,改起来无从下手,最终只能是装装门面、走走过场,让问题“打了水漂”。正因此,中央领导同志强调,教育实践活动要“有针对性地查找问题,问题找得越具体越好”。
笼统空洞的宏大问题,个个都认为是普遍现象、人人都觉得与自己无关,难以打到点上、触动灵魂,最终让查摆问题、开展批评变成空对空、刮刮风,这正是群众最痛恨的形式主义。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问题,正是“抽象的主观主义的分析”,背离了教育实践活动的初衷。
“四风”问题,积弊成冰非一日之寒。要找出问题、去除病灶,自然会遇到各种主观和客观上的障碍。从自我批评者的角度,找问题是引火烧身,没有点“向我开炮”的精神,很难下得了真决心。从批评者的角度,受“批评要抽象,表扬要具体”的潜规则影响,不敢也不愿火力全开。于是乎,各种避重就轻、转移视线的“宏大问题”应运而生。或是用能力问题取代态度问题,或是用共性问题消解个性问题,或是用表面问题掩盖深层问题,最终让问题“不着边际”、批评“无疾而终”。
具体化,是一种思想方式,也是一种工作方法。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一具体就深入”,找问题具体了,才能有针对性地整改。1961年时,面对“大跃进”带来的困难,陈云同志真诚检讨“大家吃不饱肚子,我负有责任”,还从“母猪私养好”、“留足自留地”这样最具体的问题着手调研纠偏。今天,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中央首先抓的就是“八项规定”,从精简会议、轻车简从到改文风会风,每一项都细致入微、小中见大。习近平同志更是以身作则,率先遵行,为全党做出了榜样。事实证明,一具体就直接、一具体就透彻、一具体就有效。对于问题,能不能抓具体、敢不敢具体抓,往小了说,见能力、见功力;往大了讲,见风格、见境界。
不要以为具体的问题就是小问题,群众正是从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中看作风,从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中辨是非。具体问题,既是病灶所在,也是治疗的突破口。是不是还热衷于造声势、出风头,难以给领导留下印象的事不做、形不成多大影响的事不做,抓工作不讲实效?是不是还习惯于“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对群众官气十足?是不是还倾心于“清茶报纸二郎腿,闲聊旁观混光阴”,甚至留恋灯红酒绿、纵情声色犬马,任由精神懈怠、信念失守?多学学党章规定,多看看廉政准则,多想想具体问题,“见贤思齐、反躬自省”,才能让直面问题成就担当勇气、让解决问题铺就进步之阶。
东汉学者荀悦曾提出“四不”: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可谓言简意赅。说话做事要务实,体现在找问题上,就是要具体。如果找问题都搞“虚言浮术”、“华名伪事”,就会变成“连野猪都骗不了”的高音喇叭,最终损害党的威信、贻误事业大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