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开学在即,学生减负的话题又热起来。日前,教育部公开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征求意见稿。其中,包括“零起点”教学、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均衡编班、一至三年级不搞统一考试等严格要求。
【综合分析】
减负令之前遭遇执行难,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违背减负令,并没有明确的问责规定,有的即便有规定,也只在执行之初象征性抓典型,随后就不了了之。几十年来,各地的“减负令”多达上百项,可是学生的负担却越来越沉重。因此,针对教育部新出台的十条规定,很多网友担心重复“一纸空文”的命运。
出台减负令的初衷无疑很好,有关减负的规定,也符合教育的规律,可要想减负变成现实,需要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
首先,减负令不能缺少问责机制。在此前的减负令中这些措施都曾出现,如果没有严肃的问责,规定的执行前景很不乐观,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只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把减负变为了行为艺术。
其次,真正实现减负,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我国中小学生的负担之所以无法真正减下来,根本原因有二,其一,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其二,中高考制度改革需要有实质性进展,考试升学要改变用单一的分数标准选拔评价学生。在每分必究的升学录取制度指挥下,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被应试化,在这种情况下,减负令要求小学不要考试、不要百分制打分、不要排名,就算学校做到了这一点,校外增负也是必然。
【启示】
课业负担积重难返,这背后,有一个层层递进的社会怪圈:如果中考和高考仍唯标准化考试的马首是瞻,如果学生不进名校就难以顺利就业,如果独生子女们承载着整个家庭力争上游的全部希望……这么多的纠结之下,要赶走应试这只“老鼠”,真正实行素质教育、让孩子们快乐学习,绝难毕其功于一役。@吉林中公教育
所以从根本上说,小学生减负,还要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从而降低因择校热产生的课业压力;同时改进考试选拔制度,让考试指挥棒更加合理一些,少一些偏题怪题,才能真正解放“学生苦、家长累”。最基本的是制度保障,给学生减负提供一个正常的土壤,再则要家长观念上的减负,明白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不能总是纠结于作业、课时这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而要有宏观眼光和长效机制家长的教育观念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习成绩并不等于于个人素质,要重视全面发展,挖掘孩子的特长加以培养和发挥。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利欲熏心,为了敛财利用家长关心孩子成长的心理。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与理解应该共同成为呵护孩童成长的源泉。
此次教育部拟出台“减负十条”,希望给孩子们“卸卸担子”,是得民心孚民意之举。从社会反映来看,颇多肯定和赞赏。但教育改革很难一蹴而就,“减负”要真减下去,还有待更加全面、综合、系统的制度安排。只有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数是升学唯一指挥棒的现状,只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缓解择校热,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学校办学和学生求学才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减负才会事半功倍。而小学生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