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一再三令五申地不允许炒作状元,但此风总刹不彻底。中国广播网近日报道,广西高考成绩刚公布,就有教师连夜在微博上晒“状元”或“第一”,甚至就裸分与加分之别而争论谁是“状元”。记者查询发现,微博帐号为“杨泰金”、“铁一中团委”以及“南宁电视台”等加V帐号也发布了今年广西高考文、理科成绩最高者的姓名和分数等信息。这些微博内容在当地引起热议,也有部分网友质疑学校教师炒作。在众人的质疑追问下,一些教师随即删除相关微博。
每年高考后,很多人都要关注“高考状元”。虽然教育部曾不让公布,更不让炒作,然而人们为“状元”忙碌和兴奋的情形并未改变多少。这里面至少有两个重要因素。
一是利益关系的影响。炒作高考状元,是关系到多方面“切身利益”的事。不少商家们竭尽全力、挖空心思地开发高考状元的潜力,拉来状元们做广告,为他们的产品代言。有的已经到了荒唐的地步。比如有城市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内裤,内裤包装盒上印的不是什么大牌明星,而是五个2009年各地的高考状元,更雷人的是买这款内裤还会附送一本由状元们的经验汇总而成的所谓夺冠秘籍,黑白印刷本,约一万多字,据说全部由状元们撰写。更有甚者,某年高考结束后,丹阳理科高考状元在该市一家商铺购买庆贺喜糖,分发给亲友。商铺竟在店门上方打出“热烈祝贺我市高考状元在我店购买糖”的庆贺广告!
最有利益关系的,还不是商家,而是学校。一些中学通过大力宣传“高考状元为我校荣誉出品”的概念,提高知名度,为今后在激烈的优质生源招收大战中获胜以及提高各种变相的“择校费”价码打下基础。一些大学以高额奖学金或是各种诱惑来吸引状元们报考本校,这样的做法连执中国高等学府牛耳的北大清华也不能免俗。所以,一定程度上讲,在高考状元们身上已经附上了一条利益链条。教育主管部门若只是简单的“不许”、“严禁”,恐怕不足以斩断这结实的链条。
二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千百年来的考试制度,使得状元特别为国人所关注。中国传统小说中,贫寒士子十年寒窗,与意中人情缘难结,最后靠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于是奉旨完婚,皆大欢喜的情节比比皆是。即便是现代人编的古装影视剧,很多不也是走这个路数吗?如果男主人公最后不能高中状元,恐怕编剧都会编不下去,甚至连观众都不答应。这恐怕就是文化传统与习俗的影响。即便没有切身利害关系,很多局外人也关注每年高考后自己城市的文理科状元姓甚名谁、出在哪所中学之类的话题。
不过,状元这个词是个应被历史淘汰掉的概念。古往今来,出的成百上千的状元,谁能叫出一两个名字?而曾经披露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因为高考状元之所以成为状元,主要就是因为“会考试”,或者说智商高。将来到了社会上,考验一个人的主要是情商,而且也不再会出现有标准答案的卷子,更多的是根本没有答案的创新难题。所以对于状元们,还是算了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