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与才能孰重孰轻?有一个故事或许可以带给我们借鉴与思考。
有一位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为了不让自己的技艺失传,他决定物色一个接班人。在一段时间的挑选和培养过后,老锁匠决定在两个年轻人中做出选择。测试的方法很简单,两个保险柜,两个徒弟分别打开。结果,大徒弟花费不到十分钟,二徒弟却耗时半个钟头,正当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之时,老锁匠问两个人,保险柜内有什么,大徒弟双眼放光,“师傅,里面全是百元大钞。”而二徒弟却支吾半天说,“师傅,我没看到里面有什么,因为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只打开了锁。”测试的结果是二徒弟胜出。众人不解,老锁匠微微一笑,“任何行业都要讲求‘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更需要很高的职业操守,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否则,稍有私念便容易起贪心。每个修锁的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
之所以在减负的大背景下谈及这个话题,是因为只有真正懂得德行与才能孰重孰轻,才能找回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重心和准则,在家庭教育层面实现减负,才最终成为可能。
当下,学生的负担很重,尤其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他们每天奔波在学校、补习班、培训班之间,孩子们苦不堪言、不堪重负。可是冷眼旁观这些形形色色的辅导班,大多侧重于技能的培训,却很少涉及道德与品行的内容。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孩子掌握了钢琴的八级、十级,但却不懂得友善待人、尊重他人;一些孩子尽管手中握着各种各样的奖状与证书,但却我行我素、颐指气使,没有规则感与秩序感。而家长们在谈论起自己孩子的时候,也往往以孩子所掌握的知识、分数为荣,很少将“懂礼貌”、“尊重别人”、“守纪律”纳入肯定和夸赞的范畴。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并在全社会蔓延开来,以至于形成5岁的孩子学知识、18岁的孩子学礼仪的“教育倒挂”现象。
其实,有关德行与才能孰重孰轻的讨论本无需进行,在很多企业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用人准则,“有才有德先用,有德无才慎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早在唐代,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也曾明确,“四善”原则,“德义”是首要标准。德乃做人之本,毋庸置疑。之所以在当下有“德行”与“才能”的论争,是因为社会变得功利而浮躁,家长的教育观失去了方向与准则。为了所谓的“成才”与“成功”,家长们变得急功近利和盲目激进。教育的核心就应当是立德树人,尤其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最为重要的,一定是从小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德行,奠定他一生健康成才的基础。
回归到减负的话题,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将品德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义,所谓知识、技能、各种培训班,也就自然变得不那么重要。如真能如此,于每个孩子来说,孩子的负担会减轻,孩子们会变得更加阳光、向上;于国家和民族来说,下一代均为有德之人,这个民族的未来才真正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