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伊始,所有闷了一个暑假的孩子纷纷走入学堂。可是看到很多孩子拖着书包回家,是因为他们的书包太沉了,只能用拉杆箱拖着走。这就由此引发了人们更多对于“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关注。很多家长堪忧,究竟何时才能还给孩子们轻松快乐的童年。
“减负十条”中规定不得分重点班、取消百分制、一至三年级不得举行统一考试等,上海市也再推减负举措,提出“零起点”教学、“等第制”评价,上海市教委将此改革合并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所谓“零起点”教学就是主要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主,让学生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里学些简单的知识。而老师会在这个阶段观察每个学生的反应,更加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等第制”也是淡化学生的分数,而以学生的能力为导向。
通过教学改革让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固然令人欣慰,但更多时候,新政面对的是来自家长甚至教师的不理解。家长认为孩子的能力参差不齐,这样的改革很难满足每一个孩子的能力需求,家长只能课下给孩子再报辅导班;而很多校长认为这违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强制性的提前开发会加深学生对学习的焦虑,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减负”的本意是好的,可是由于给学生减负,却带来了更多的负担。虽然国家出台了政策,也在学校里进行落实,但是家长们却依然奔波于接送孩子于各个辅导班。没有哪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每一个环节。家长之所以这种做还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社会评价机制没有改变,考试的时候依然是拿分数来衡量,考个好大学还是人们对学生的唯一考量标准。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之下,虽然学校对学生减少了课业负担,可是课余时间,家长们依然会想尽办法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各个辅导班,“减负十条”形同虚设。在很多学校里,减负并没有真正减掉孩子身上的负担,反而将这种负担进行了转移和扩大,还加大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家长的压力,因此父母必须为教育减负去买单,还要挪出更多的时间去看管孩子。
因此要想真正给学生减负,需要改变现在教育的评价机制,不能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同时,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也不要进行推波助澜,要还给小学生们快乐的童年。家庭和社会要共同努力,破除‘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观念,要明白减负、人才培养都是长线工程,不是一场靠抢跑就能‘步步领先’的比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