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连续报道了多美滋公司贿赂医生、护士,给刚出生的婴儿喂食自己品牌奶粉。9月21日,一位知情人再次向记者提供了多美滋公司贿赂医院的详细资料。知情人向记者提供了一台电脑,据其说,在多美滋公司只有主管以上职位的人才配有这样的电脑。电脑里有多美滋公司各区销售人员之间的邮件往来,其中有今年4月北区汇款情况及改错。
多美滋事件持续发酵,相关的内幕也因知情人曝光而不断被做实。事实上,多美滋的周而复始、屡打不绝的商业贿赂背后,必然有一个强大的支撑体系和商业环境,否则其也不会如“百足之虫”那样强悍无比,在一次次风浪之中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倒发挥出某种逆向效应,并上演着“负面变正面”的商业传奇。
多美滋的商业贿赂行为不足为奇,“第一口奶”事件也好,“内部曝”也罢,都不过为其增加了新的例证。令人反思之处在于,作为一个国外品牌企业,能将商业贿赂运用到如此娴熟的地步,足可窥见其所处环境的整体状况。至少说明,在一个行业生态里,采取商业贿赂的行为注定已经成为“潜规则”,并有“劣币趋逐良币”之势。从药品回扣到器械采购,再到奶粉销售,“回扣返点”式的商业贿赂行为不是孤立的存在,也不是单纯的行业存在,没有行业界别,没有品牌区别。
有人说,多美滋在其他国家会采取相同的手法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违法冲动未必有如此之强,更何况在高压的管控体系下,违法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那么谁都不敢也不会轻易突破底线。产品本身的质量靠此实现,商业美誉度和信用也靠此维系,那些在本国“近朱者赤”的知名品牌,何以到了别国就“近墨者黑”,甚至将其上演到了极致,这才是最值得剖析之处。
是的,“并不是我一家在这么做”成了很多商家共同的理由,并因之获得了大众的认同。只有在一个“比坏”的商业生态和社会环境下,才会使步入其间的每个人都难以幸免。大家唯一要做的,就是比谁更会使用“潜规则”,并从中获益。年初,多美滋双氰胺事件在中国境内并未掀起轩然大波,其销量并没有受到影响。然而,如此状况者可谓多矣,比如麦当劳、肯德基“速成鸡门”,比如麦当劳“蛆虫门”、肯德基“豆浆门”、肯德基后厨“卫生门”……不断出现的事件,并没有影响其产品形象,究其原因,相比于其他同行来说,他们不算“最差”,只算“次差”而已。
如此看来,产品质量和商业环境的状况处于很低的水平,彼此比较的不是谁更好,而是谁更不差。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几乎没有什么选择,因为一个多美滋背后,其实是一群多美滋,那被吃的“第一口奶”,最终可能只是换个品牌而已。国外品牌是问题多多,国产品牌恐怕问题更大。洋奶粉倒不下去,那是因为国产奶立不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时无英雄”,才使“竖子成名”。
如同社会道德一样,我们需要《大长今》这样的正面效应的引导,但前提是必须治理《甄嬛传》式的“比坏”环境,让美与善得到弘扬,让假与恶受到惩罚,让规则彰显,让制度发威,消除商业贿赂这样的潜规则,才能重塑商业伦理和社会道德。当务之急是,除了剑指行贿者之外,必须开展大规模的商业贿赂治理,砍断其间的利益链条,让商业行为回归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