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人做得好靠自觉,多数人做得好靠制度,好风气离不开好制度的护佑。诸如“认认真真走过场,实实在在说空话,铺张浪费搞接待”之类的作风怪相,仅靠开几次会、搞几回活动肯定无法彻底解决,关键是要建制度。用制度管人、管权、管钱,这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一个共识。
围绕一个主题组织给定资料进行评论写作是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的主要考察方向,而考察重点必然是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在行测考试中,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察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谈到制度,许多人会津津乐道“他山之石”。在瑞士,对“三公消费”有明令约束,向公务员提供旅游、就业机会、演出门票等都被视为贿赂。在新加坡,对公务员收受好处、接受宴请或者参加别人付费的娱乐活动都有详细规定。反之,少了好制度的庇护,即使有清正廉洁的人,往往也会因“劣币驱逐良币”而被逆向淘汰。制度不给力,好人就会吃亏,甚至还可能变坏。
制度的作用如此巨大,以至于制度被“万能化”。有人因此说,在中国,制度很忙。不仅学者教授以研究制度为能事,许多领导干部也话不离制度、事不离制度。在许多人眼里,不仅作风问题,包括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突发事故之类的问题,也一律归因制度弊端,解决措施也全寄望于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关注制度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人们期待制度“包治百病”,但现实情况往往并不如愿。制度规章一箩筐,却并不见完全奏效。“几百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下文件,一层一层往下念。念完文件进饭店,政策就是不兑现”。一旦出了事故,制度又被当作反思对象。于是,新一轮的“制度制造”又开始了。国学大师钱穆谈到历代政治得失时说,中国政治制度演绎的传统是,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定一个制度来防止它,相沿日久,一天天繁密化,往往造成前后矛盾。在这个意义上,制度容易成为陷阱。在公共治理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制度建设,更应避开“制度陷阱”。
制度能否发挥功效,还得看人的作用。制度由人设计,但制度设计的目的不会自动实现,必须通过人的行为实践。偏废了制度执行,制度难免遭遇“稻草人”的尴尬。如果人人为制度鼓与呼,执行时却耍花样,“不把制度当依据,只把制度当工具”,“制度归制度,工作归工作”,那么制度的生命力在设计完成时就耗竭了。因此,要使制度起到实效,就需全力推动制度不走样不打折地执行。这种制度执行力,从深层次上说,就是培育一种认同制度、敬畏制度的文化,让制度和人形成良性互动。文化构成了制度运行的基础,没有文化内核,空有制度一堆,到头来制度也只是在文件中落实、在实际中落空。
在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与行测备考过程中,对于时事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整理是重要一环。特别是在申论考试中,对于申论材料的理解,是公考取得高分的关键。针对申论的复习,除了勤加练习,多多练笔之外,还应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时政热点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与评议能力。
用制度疗治作风痼疾,更需要人与制度的良性互动。自成立至今,我们党从来都十分重视理想信念、精神钙质等精神文化的塑造,为良好作风的形成和维续提供了强大内驱力。如今清除坐大成势的“四风”之弊,同样离不开精神文化的改进和重塑。其中不可或缺的,还是制度文化的培育。当人人把制度从手头嘴边铭刻到心中脑中,当好作风从案头文件落实为行为习惯,制度的优势才能被发挥出来,而制度的弱项也会因精神力量得到补强。
“制度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制度不是万能药,也不是独行侠。协同好制度与人的互动关系,作风建设才不会因为落入“制度陷阱”而做无用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