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孔子诞辰2562周年。孔子故里曲阜及与“沾亲带故”的各座城市,几乎均在孔子生日当天举办了形式多样、参祭人数不等的纪念活动。
今年各地祭孔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普遍压缩了规模、排场和时长,没看见天价邀请明星大腕为祭孔活动硬撑门脸儿的现象,各地也未借此广邀天下宾客,举办徒有虚名而烧钱无数的诸如“孔子搭台、经济唱戏”之类的节庆活动。今年的祭孔,很可能是孔子在改革开放后被“重新落实政策”30余年来,最为简朴的一次。如此节约精简,显然是受制于中央“八项规则”和五部委“节俭办节庆规定”之刚性约束。就此变化,舆论显然是欢迎的。
孔子被尊为儒学始祖,集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大成,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传承,迄今无第二个思想家和教育家可与之相提并论,自然而然地成为文化旗帜和传承对象。孔子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迄今依然交相辉映。然而,在孔子出生后的这2562年间,他在不同时代的地位和待遇,都是受制于特定时代的政治与文化需求而给予的。封建王朝先不提,单从上世纪初“五四运动”高喊“打倒孔家店”,到“十年浩劫”期间荒唐的“批林批孔”,再到改革开放年代后,孔子旅游、孔子经济等等的热闹喧嚣——仅最近的一百年间,孔子就被当成“烧饼”,来来回回翻了好几个个儿。
放眼世界,各国历史上虽都有知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但如孔子那样,能够在25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拥有世界性的影响,还真找不出几个。因此,尽管在当代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一种思想学说和教育流派的基本框架是继承孔子的学说和思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照样要对孔子表达了十二分的敬仰与推崇。
这就足够了。得益于35年的改革开放打下的四个现代化之初步物质基础,当中华文明的伟大经济复兴已达到一定的历史高度时,重振中华文化不但有了相对充裕的物质基础,也初步具备了天时、地利和人和。这就是孔子对于中国的当代价值之所在——作为一个大国,不仅要输出产品,更要输出价值观。虽然孔孟思想不能代表中国的全部内涵,但是反观周边保持了良好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证明儒家思想还是可以继续和现代社会相匹配的。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英国工业革命后英语随“英国制造”强势输出,靠的是炮舰政策支撑下的殖民奴役,本质上属于文化渗透乃至于文化征服。而今天中国文化的输出建立于两大因素,一是各国与中国进行广泛经贸合作为基础的广义合作之必须;二是国家有了经济实力后,适度、适当、有节奏、讲策略地向各国推介汉语,传播中华文化。语言是交流工具,之后才有文化传播和影响,国外尤其是西方世界面对“汉语输出”的强劲势头说三道四也不奇怪。
全球化视野下,孔子“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大同思想,与当今中国大力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一脉相承。就是放在国内看,多元化带来的价值分裂和冲突同样有赖“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求同存异思维加以弥合。在这个意义上,未来每年祭孔,应当继续以今年为榜样,力戒豪华排场,力求手段与内容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