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13年8月,北京市残联研究室主任厉才茂的一句“北京的盲道也许建多了”引发社会关注。有记者调查发现,北京的盲道遍布全市,但盲人出行却基本上并不走盲道。不止一位盲人说:“我们从不走盲道。”这似乎是对所谓“世界第一”的北京盲道最“无情”的讽刺。盲道可以铺设在行人稀少的五环辅路,却铺不到银行医院、铺不进居民小区。
【标准表述】
[深入分析]
盲道作为专门帮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设施,有引导盲人放心前行以及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碍等功能。我国的盲道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全国各地城镇中,盲道的铺设量已走到了世界前列。然而,由于规划不足、管理不善,我国大多数的盲道正渐渐地失去它本身的作用,最终沦为了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
一方面,盲道存在安全隐患。如铺路尚未接通,盲道就随着人行道铺了起来,如此“断头盲道”的终点要么是障碍物,要么是车流湍急的路口,最终想把盲人指向什么地方并不明确,毕竟,对于盲人来说,没有走到终点是无法分辨脚下的盲道是不是“死路”。盲道的铺设,本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但很多地方政府在意的是盲道铺设的数量,而忽略了盲道的质量。如此盲道,却更像是一种修建人行道的惯例,这些被铺路“捎”上盲道,很多并没有使用价值,反而还有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盲道的铺设乱象存在于与民生工程的脱节。如今,全国各地的盲道都存在铺设面广,铺设细节差的情况,有些城市将盲道铺上了过街天桥、立交桥,却忽略了与银行、医院等日常生活配套设施门前的盲道对接,这恰恰与盲人的出行习惯相违背。有的盲道由于铺设的朝向、转向不严谨,更导致其步行距离不合理地被延长。这蜿蜒曲折的盲道,更是难以得到盲人的认同。
结论:盲道乱象,折射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民生工程的不到位,政府公共服务的盲区。
[措施]
专家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方面,盲道的铺设不可一味追求“量”,党和政府应从细节上下功夫,合理规划“断头”盲道、曲折盲道,把盲道修到盲人门最需要的地方。
从公共管理角度而言,为盲人提供贴心服务是综合的多部门协调问题,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协作以贴近盲人群体需求。具体操作而言,公共政策在政策制定之初就应听取民众意见,政策执行中要援引民间人士参与,盲道设计应征求盲人群体看法,盲道改造要让盲人体验和提出改进建议。
另一方面给,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盲道的监管力量,整治私占、损害盲道的现象,保持盲道的畅通。进一步来讲,导盲犬作为盲人出行的助手,在进入公共场所和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处处受限,也阻滞了盲人出行,这需要进一步细化区域标准,尽力为盲人出行提供便利。
一个文明的社会,设施一定是人性化的,建议政府多实地调研,把盲道修在社区等盲人用得着的地方;同时把盲道的使用纳入日常管理,杜绝占用的现象。按需而设,“盲道”才能改变“盲目之道”的尴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