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走基层百姓心声》栏目中“你幸福吗 我姓曾”的你幸福吗“神回复”,引起舆论调侃,不少人在微博、QQ各种社交媒体对你幸福吗 我姓曾进行吐槽,自己总是“被幸福”,日子其实过得很累。
不仅如此,很多地方政府也在把“幸福”作为施政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18个省(市、区)明确提出了“幸福”的概念,你幸福成为官员执行的目标。很多城市,甚至出现了幸福被指标化、数量化的现象,让民众大跌眼镜。日前,还有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评选,让幸福一直高居社会热词,这也凸显了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
【标准表述】
对政府来说,地方明确提出“幸福”的施政目标,体现出的是“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改革开放与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精神与文化需求。同时,唯有让群众生活得越来越幸福,才会真正有利于维护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从片面追求GDP,到提出“幸福”的概念,应当算是政府施政理念的一大进步。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GDP数据的本意也是通过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间接地反映全体国民的发展水平。
单纯考核GDP让一些地方陷入了“唯GDP”的发展怪圈,导致报表上的数据与民众实际感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带血的GDP”等情况。现在,100多个城市争相提出建设“幸福城市”,正是对过去“唯GDP”发展理念的校正和补充,也是现代政府职责的题中应有之义。
整个社会的“幸福”不应该是个体的体验,不是相对的概念,不能落入相对主义的窠臼,而应该是可衡量的,应该包含一些社会各阶层共同坚守和普遍需要的东西。这些共同的东西至少包括,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社保等各项事业,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来提高公众感受到幸福的可能性。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干点让所有人都受益的实事:把城市规划得更科学一些,车不堵了,司机就幸福了;把频出虐童事件的幼儿园管得严一点,孩子和家长就幸福了;让食品更安全些,百姓吃得就幸福了。
【措施】
“幸福”要能从施政目标变成现实,让广大民众真正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国家与政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不然又会弄出你幸福吗?我姓曾的神回复。
首先,政府要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较高的收入水平是保障幸福的基础,没有较高的收入水平作为基础,幸福显然无从谈起。需要看到的是,尽管我国不少地区民众平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社会收入差距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所以,政府应该通过“限高、保中、提低”等多项举措并举,使民众收入水平普遍得到较大的提高,将社会收入差距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如此,才会有利于让更多的民众感觉到幸福。
其次,政府要保民生,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缺乏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个人将会失去“安全感”即使收入很高,一旦遭遇自己或家人罹患大病等变故,经济上就很容易被拖垮,也就无法感觉到幸福。没有安全感的幸福总是大打折扣的。唯有政府大力促进民生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让民众免于“因病致贫”的命运,才能切实感受到幸福。
再次,要大力健全民主法制建设,通过有效制约权力来促进公平正义。一个社会如果缺失公平正义,民众必会没有幸福感可言。而要维护与促进公平正义,就要通过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完善权力制约机制,防范权力作恶或与资本联姻来损害公民权利、践踏公平正义。唯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有效推进,权力受到法律与制度的有效约束,从根本上杜绝腐败出现,社会公平正义才可能得到切实维护,民众才可能真正体味到幸福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