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公报最大的特点就是加快市场化进程,而实现的关键是政府如何行为。这一点在公报中最为集中的表述就是“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公报以“决定性”替换20年前提的“基础性”。显然,“决定性”比“基础性”更坚决,更有力度,毫不犹豫地肯定了“市场”的作用。
中国近20年市场经济改革的结果是,经济规模扩大了,贫富差距扩大了,市场作用发挥不足,政府定位不明,做事过多。市场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规范政府行为。20年前我们虽然注意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常是政府不愿意放权,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所以市场化进程比较缓慢。因此,公报实际是重新给政府定位:少干越位、缺位、错位的事,要激活市场的活力。
最近,给企业的空间有所放大,如公司注册免费,但还缺乏整体性。应进一步落实公报提出的“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为此关键要解决“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的一年间,新的领导班子已出台一系列新举措,比如严格执行“八项规定”,严禁公款印制明信片,严禁元旦春节期间公款送礼,制定反浪费条例等,这提高了人们对今年三中全会的期望值。要重点落实公报提出的“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管住财政才能管住官员。调查显示,收入分配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民生保障制度改革、医药卫生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是民众最关心的改革关键词。可见,财政分配越来越成为关注焦点。市场经济中,政府调控经济主要是依靠财政与金融,而财政收支是“看得见的手”中最为重要的,因为财政分配最大的特征就是无偿性。基本的逻辑关系是“管住官员——管住财政——管住政府——放开市场”。
各级政府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政府有比干预单个企业更重要的事情,如通过财政的收支,推进政府对市场进行积极的干预和调控,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主要方法包括: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也可通过合并相关企业的方法使外部性“内部化”;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系;纠正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调整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烫平经济波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显然,财政的内容占有较大的比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