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2014年,中国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牵动了全社会的神经。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可以食用,能够增加产量,不会造成对后代的不良影响;但同时,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抱着怀疑的态度,今年,中国政府公布了引进部分“转基因食品”的信息,再次将这一问题推向舆论的风尖浪口。
对于这个问题,来自湖北、安徽、广东等地的多位律师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农业部提交申请,请求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政务公开,披露相关信息。农业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了3种转基因大豆的安全评价资料。人民日报则公布了一份获批“转基因食品”名单,说明当前在市场上销售的小南瓜、小黄瓜、彩椒等均不是“转基因食品”。
当前在欧美国家对待“转基因食品”具有不同的态度。欧盟对于“转基因食品”采取谨慎批准态度。欧洲的“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非常之少,几至可以忽略不计,“转基因食品”在欧洲市场的销售很有限,并且具有严格的规定,一般需要经过深入的论证才可以拿到销售许可证。相反的是,美国则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用“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生产的食品早已遍布美国超市,也被广泛食用。
目前,在万众瞩目之下,“转基因食品”的争论与日俱增。但从相关资料来看,一些“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结论尚无科学严谨的证明,同时,“转基因食品”在我们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当小,远无社会传言的那么大,但这些都不能让我们掉以轻心,忽视对“转基因食品”的调查与防范。政府在这方面更负有主导责任。因此笔者认为,要让民众真正的放心“转基因食品”,就必须做到以下方面。
一、政务公开,增加信息透明度。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信息越多,越透明,越能让公众对于这个问题有理性的认识,从而消除恐慌。虽然有关部门已经加强了这方面的信息公开,但是对于公众知情权来说,还仍然不够。所以,政府还需要加大公开力度,用科学数据解释食用“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否,这样才能打消公众的疑虑。
二、落实“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相关制度,便于公众了解详情。这也是增加透明度的一个内容,我国目前有许多“转基因食品”都未明确标识,这让许多公众猜疑其安全性,故为消除公众疑虑,有必要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
三、出台有效政策,规范“转基因食品”的种植。我国目前并没有批准转基因水稻等商业化种植,但却存在着这类食品的种植现象。这令许多人甚为担忧,不了解其安全性如何,因此,主管部门应出台这方面的政策,具体规定“转基因食品”的种植等问题。
总之,“转基因食品”及其相关的技术涉及复杂的专业知识,民众对其安全性表示极大的担心,这是极其正常不过的。政府部门要通过详细的信息披露和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给社会及公众一个信服的理由,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才不至于引起广泛的争议。
点击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