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办喜事,先交“彩礼”钱。这个原本只是讨个吉利的传统习俗,正在成为不少男方家庭的沉重负累。随着“万里挑一”、“万紫千红”等等名目的出现,“彩礼”的标准一路水涨船高,甚至逼得两家不欢而散。
其实,附着在彩礼上的名目,诸如“三家一起发”之类,本意不外乎是对双方未来生活的良好祝福。但正所谓过犹不及,一旦两家达不成统一意见,往往适得其反,演变成了“棒打鸳鸯”。令人稍感意外的是,调查显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彩礼标准,反而要比发达地区高;通常来讲,同一地区,农村的彩礼也比城镇要高些。
细究原因,倒也不算复杂。富裕一些的女方家庭,真正目的并不在于彩礼的厚薄之上,就算多要些礼金,也只是为了顾全面子;而家庭相对困难的女方家长,则要考虑女儿出嫁之后自身的养老问题,也只能多要些钱以备后用。所以,这种彩礼标准与收入水平倒挂的现象,其实并不奇怪。
所以,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农村,频现“彩礼”高烧不退的现象,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女儿出嫁以后,年迈的双亲或许要独立支撑“老无所依”的困难局面。而这笔向男方家庭索要的礼金,便成了将女儿抚养成人之后,换来的“一次性回报”。所以,如果“养儿防老”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得不到根本性的转变,彩礼疯涨的“原动力”就不会衰减,甚或会有愈演愈烈之势。
尽管彩礼疯涨的现象确实情有可原,但公允地说,借嫁女之机牟取利益的做法,正在演变成一种陋俗。因为维系婚姻的根本纽带,是男女双方的真挚感情,而非那些富丽堂皇的聘礼。而为了彩礼问题搞得亲家不睦,甚或一拍两散,等于牺牲掉了儿女的幸福。而从社会层面上看,把彩礼当成结婚的硬杠杠,容易助长拜金主义情绪,也会让不同阶层之间的裂隙变得越来越大。
要让疯涨的“彩礼”降温,从本质上应该改变当下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让老人们不再把后半生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同时也应该积极地移风易俗改变观念,提倡简朴自然的结婚方式。也唯有如此,彩礼才能真正地回归本义,成为婚姻的“彩头”,而非让人压力倍增的负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