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辅是学生用书的辅导材料,涉及众多学生根本利益。据报道,前不久一出版商通过网络实名举报称,南方某省限制外省出版单位参与当地的教辅竞争。此事闹得沸沸扬扬。
尽管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各方自有说法,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当地所用教材的原创出版社编写的教辅,不能直接进入当地市场,只能授权给当地的出版单位来出版。人们由此担忧,地方加强中小学教辅管理的做法会成为地方保护主义。
中小学教辅是公认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让很多人感到无奈。在很多省份,中小学教辅几乎被本地的出版单位独占,外地单位甚至不足10%。尽管这与教材分省编写、编写单位可能多找本地出版单位有一定关系。但如果当地采用了外地出版社的教材,教材原创出版社编写的教辅却无法进入当地市场,这种情况,同样是造成外地出版单位在当地教辅市场占有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也是社会批评最为激烈的一个方面。
打破地方垄断,保障公平竞争,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很多地方的教辅市场较为混乱,教辅质量良莠不齐,实行评议制度和进入推荐目录才能销售的管理,的确很有必要。但是,加强管理不能演变为地方保护,画地为牢培育不起市场强者。只有打破地方牢笼,真正让符合资质的单位都进入市场,开展公平竞争,促进教辅质量稳步提升,才是真正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
这些年来,教育行业推动公开透明、促进行业竞争的改革成效有目共睹,不过乱象也时有发生。今年夏天,南方多个地方违反教育部规定,私自调整教材用书,引来不少非议。更为担心的是,一些地方违规属明知故犯,手段趋向隐蔽。比如备受争议的教辅评议,评议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决策环节并不公开,谁能进入推荐目录基本上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确定,甚至由这些部门的某几个人说了算,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被当作口号,公平竞争就被当成了摆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为此,大力简政放权,管住政府错配的“手”,大力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早日建立起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才能保证公平有序竞争,激发更多市场活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