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是文化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文化系统要把《决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部署要求逐项转化为工作方案,打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战,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决定》提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科学指南,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决定》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的全方位改革。只有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相辅相成,才能放大改革的效应。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深化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了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也应看到,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现代信息科技迅猛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新老问题相互交织,国际国内因素互相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异常艰巨繁重。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以更大的决心和智慧,冲破制约文化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领域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和各项重大改革措施都要聚焦于此,建立健全完备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提高文化治理能力也是其中应有之义。我们党和国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我们应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领会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精神实质
《决定》把过去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升为理论政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改革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我们要深入领会《决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精神实质,以此指导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改革发展。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体制改革越是向广度和深度推进,越需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的同时,准确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妥善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文化体制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充分释放社会活力,创新体制和机制。文化体制改革不论怎么改,都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导向不能变,阵地不能丢。导向不能变,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既不能走老路也不能走邪路;阵地不能丢,就是无论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力,成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中央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执政为民理念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贯穿于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各级文化管理部门的第一责任,突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解决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人民的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努力做到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的有效化和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更加注重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让市场主体充分释放活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建设主体的观念,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文化工作的重要尺度,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真正做到文化建设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进一步明确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重点任务。随着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完成,当前文化改革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经过近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我国文化事业整体规模、整体实力明显提升,但文化产品的内容品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文化发展方式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如何解决好资源整合、结构优化、科技含量提升等问题突出地摆到了我们面前。到2020年实现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关键在于这几年改什么、怎么改。《决定》提出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明确了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4项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和科学谋划,体现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要求,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进一步推动文化制度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当前,文化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和新挑战,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不仅有思想倾向上的问题,也有新旧体制过渡和交叉带来的政策、机制上的问题,还有人们观念转变与现实生活不同步的问题,仅靠传统思想方法、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解决不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决定》提出了既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系列制度设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如明确提出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探索建立主管主办制度与现代企业出资人制度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针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分散、效率不高、标准不一等问题,明确提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等制度设计;针对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明确提出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有效破解制约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难题。
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阶段。文化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全面推进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发展。
着力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文化行政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放宽限制,向市场、社会放权,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加快推进文化立法,推进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的立法进程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化产业振兴法的立法调研。研究探索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具体方式。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推动已转制的文化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资源整合和战略性重组,支持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巩固拓展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成果,贯彻落实9部门《关于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大转企院团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改进网吧、游戏、娱乐、演出、艺术品等市场监管,加强文化市场诚信建设。理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变“多头管理”为“统一指挥、统一协调”。推动文化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继续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实施文化与科技融合工程、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促进动漫产业转型提质。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成长型文化小微企业扶持计划、重要文化设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以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转型升级为重点,带动提升各类文化展会的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
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制订公共文化权益保障标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标准,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政策,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的专项补助,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在区域和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努力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针,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精心组织实施国家文化年(节)、“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海外文化中心建设,力争到2020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达到50个。建设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申报平台、世界汉学家翻译家资源库与工作平台,实施中国当代作品海外推广计划,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大力促进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搞好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鼓励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文化企业。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同时保护和维护好民族文化,弘扬先进文化,鼓励健康文化,提倡高雅文化,发展通俗文化,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