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户也能“变身”公务员?据人民日报1月21日报道,29岁的西安户县养殖户宋世峰通过招考,从当地组织部门领到录取通知书。和他一样实现了这种身份转变的,还有457位工人农民。
养猪户考上了公务员,普通工人农民也被选用,这在时下讲学历、看文凭的公考热中似乎有点不可思议。然而,这种接地气的选人用人新风气,既为个人提供了人生出彩的平台,也为优化基层干部结构带来了契机。
一直以来,公考热之下,家门、校门、机关门三点一线的“三门”干部大量存在。有的因为缺少基层经验,工作难以开展;有的因为高学历与现实待遇的落差,往往不能安心干;有的奔着仕途而来,蜻蜓点水很快就走。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人才僵局, 一边是新来的大学生公务员“留不住”,一边是优秀的工人农民“进不去”,公务员队伍“调结构”成了难题。
制度创新是人才脱颖而出的土壤。在陕西,从今年起以后每年都从招录公务员总数中拿出15%的名额,用于从工人农民中招录公务员,切出这么一块用人蛋糕,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如何把真正优秀的工人农民选上来,而不是让一些考试专业户独赢新的机会?
从陕西招录工农公务员的考试内容看,主要测试公共基础知识和农业发展、农村政策、企业管理、社区建设等与基层实际工作相关的知识,从农业谚语的解释,到60岁老人养老金发多少钱,大多注重实践积累,不是突击熬夜就能背出来的。而且,组织部门还加强实地调查,了解考生平时的邻里关系、为人处世、是否孝敬父母等,更全面地考察招录对象。
不是靠长篇大论的申论看人,也不是只看卷子上的表现,而是从实践能力、为人处世等多方面检验考生,这样的招考规则接地气,也利于扎根基层的工人农民证明自己的价值。养猪户此前也参加过公考,行测和申论的题他“有点做不来”,笔试没过。而这一次,他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选人才不易,用好人才更难。根据招考公告,此次招考还限定为本市或本县生源报考,新选拔公务员在熟悉的地方继续工作,他们本身也愿意留下来。而且被录用的人员,要与所在县的公务员主管部门签订为期5年的服务合同,服务期内不能调离。情感因素加制度保障,让优秀人才“招得来,留得住”的问题有了靠谱的解答。
党的十八大提出,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日前出台的干部选任条例也明确,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原则,树立注重基层的导向,这些都预示着选人用人的新取向。把这些组织工作的精神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更多身怀实践技能的普通人进入公务员队伍,还需在制度设计和选任操作中更接地气,为基层人才铺好成长之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