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未成年人工作,我们更多强调政府治理,对社会参与重视不够。其实,社会力量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颁布以来,我国在强化未成年人保护的政府责任,提高未成年人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未成年人生存、保护、发展的环境仍然有待改善。
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受侵害事件不时发生,与教育有关。从目前情况看,未成年人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学校法制教育重视不够;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社会教育缺乏系统规划,资源比较贫乏;等等。
当前,要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进家庭教育科学化是基础,落实素质教育是关键,补齐社会教育短板是保证。要重点关注未成年人法制教育、规则教育、生命教育、网络教育等,同时加强整体谋划,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既要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又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教育质量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
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点在教师。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非常重要,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质量。去年我们请了36位边远地区老师来北京培训。他们从未来过北京,有的甚至没有到过省城。一些老师参观颐和园后说,以前他们讲颐和园,就是在书本上讲,连十七孔桥都没有见过,看了以后回去可以形象化教育。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政府、社会、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
做好未成年人工作,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首先要重视社会力量、专业力量的参与。与以前相比,现在社会力量更加多样。过去的未成年人工作,我们更多地强调政府治理,对社会参与重视不够。其实,社会力量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如一些地方的青少年司法社工参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起到了很好效果。扶贫协会对农村无业的青少年进行培训,培训后参加就业,就业就能减少犯罪。
其次是要区分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服务。留守儿童、流浪儿童、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群体,困难、需求各不相同,提供救助时要更注重精细化、突出实效性。像“春苗营养厨房”项目,为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集中的寄宿制学校建设营养厨房,3年已建成1702所,受益学生近百万,有效地保障了在校未成年人“舌尖上的安全”。
第三是要重视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留守未成年人、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信息库,形成信息报送机制,实现动态监测和信息共享,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服务。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重在形成社会治理合力,发挥好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主体作用。社会各界要共同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提高广大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