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历不明的“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进行所谓评奖,一时应者云集。原卫生部、药监局的专家、官员站台,“全国十大百姓满意放心医院”“十大百姓用药放心药企”“百姓放心示范药店”等金字奖牌各有归属,却不过是一场明码标价的荣誉大贩售,花上两三万元就可以领个奖回去“糊弄百姓”或者作为系统内部评先进的依据。近日,媒体曝光的“中国医院管理学术年会暨颁奖典礼”,揭露出评奖背后的利益链条。
以奖牟利、拿钱买奖的事儿不时发生,骗局的导演们往往毫不避讳地直奔主题:想要获奖先给钱,钱越多奖项就越重,还可享受“私人订制”的优待。而吊诡之处在于,这样的骗局中,似乎没有输家。主办方直接牟取利益,买奖者也不虚此行,甚至可以把奖牌倒手转卖;而受邀的相关专家亲临现场、与获奖者合影留念,同样能博取不菲好处。
没有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被瓜分的各种利益,最终来自对患者的薅羊毛。不明就里的患者,不知道“百姓满意放心医院”“文明服务示范医院”等奖牌可以花钱买到,于是信以为真,在晕圈效应下放松了对过度医疗、天价诊费的警惕,甘心掏钱求医。可以说,这样的颁奖典礼,目标受众是花钱买奖者,但最终的埋单者和受害者,却是市场、是患者。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总目标,推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重要内容。而这场看起来老套的骗局中,正呈现出三个社会治理的关键词——信息、监管和权力。
普通患者可能不知道,对于各类评比表彰活动,政府一直在进行清理,去年国务院就取消了76项。他们同样不知道的是,那些悬挂在医院门口的奖牌,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哪一个是花钱购得。要减少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只有增加所有评奖和评奖主办机构的透明度,晒出相关机构的信息,并将这一规则公之于天下。久而久之,公众自可增强对各种“山寨荣誉”的分辨力。
评奖是否合法合规,主办者是否具有相关资质,都有清理的依据和明确的规定,理应严厉打击。虽然搞评比卖奖往往是一锤子买卖,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给监管和治理增加了不小难度。但是其结果——那些挂在院门口、打在广告中、印在册子上的各种“荣誉”,不是昭然若揭吗?若要遏制这样的冒牌奖项欺世、虚假宣传横行,该清理的,恐怕还有背后的监管漏洞甚至是利益纠结。
在这次荒谬的评奖活动中,拿了好处费出场的“重量级人物”,无疑是连结起主办方和买奖方的一颗重要纽扣。对这些曾在相关主管部门担任过领导职务的“名誉领导”,买方卖方看重的都是其权威——或是政府关系、或是业界名声。即便是一张合影,也似乎产生了“有背景”“被认可”的言外之意。不管是被蒙蔽了还是被俘虏了,这些领导和专家都涉嫌滥用职位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力,应该受到原所在单位和法律的约束乃至警诫。
不仅是评奖,不仅是医疗卫生领域,社会治理中的很多问题,无论是食品安全还是环境污染、贪污腐败,都与信息不对称、监管不给力、权力不自爱直接相关。而公开信息、强化监管、束缚权力,则是针对这类问题的合理路径选择。正如患者是这场卖奖骗局中“不在场的上当者”,治理中的种种问题,承担其后果的往往是社会和公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民生所系,更是执政之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