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一:
1月24日,据媒体报道,人社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延迟退休年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
延迟退休的问题,从2004年讨论至今,已有整整10年。人社部反复地试探,反复地提出。在谈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时,孔子的一句名言常常被引用:“不患寡而患不均。”实际上,这样引用并不完整,因为后面紧跟着还有一句:“不患贫而患不安。”一个社会,要可持续发展,就要消除不安定因素。而在所有的不安定因素中,是否能够看清未来,或者说对未来的可预期性,实在很重要,但这一点却不常提及。
现在常见的延退理由中,“新增劳动力减少”算是一条。中国16~25岁的新增劳动力其实从2004年开始就逐年减少,但这不是“老龄化社会的加速”造成的,而是长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新增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是使老龄化社会加速的原因之一,有关的高层官员显然是把因果倒置了。
还有一个社会背景,这就是中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目前正处于峰值,有9亿多,而且这个规模将一直会延续到2025年。到2035—2040年,中国老龄化最高峰时,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仍然有8亿多。所以,就绝对值而言,与中国的经济规模相适应,中国可能并不缺乏劳动力。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用大白话来表述:就是少用人。同时,有研究表明,中国目前有将近1亿人处于失业或就业不足的状态,经济学家专门为此创造了一个新词,叫做“总量性失业”。如果劳动力总量减到8亿,正好可以缓解严峻的就业问题。所以,退一步说,中国将来会不会缺乏劳动力?何时会缺乏劳动力?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的劳动市场能否容纳这么多劳动力?今天看来,至少还是一个“悬案”。
当然,按这样的发展趋势,中国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会逐渐偏大。但延迟退休年龄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而且只会使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更加偏大。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放开计划生育,仅以常识而言,显然只有提高生育率将来才会有更多的新增劳动力。现在放开,还来得及,按照中国社会的法律和惯习,16年就能养成一条“好汉”,而到老龄化高峰,至少还有22年。
资料二:
如今在延退问题上,广大人民群众是“尚未被蛇咬,已然怕井绳”。只要是与退休养老相关的事情,几乎第一反应就是质疑。如最近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中提到“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到媒体上就变为“以房养老”;继续发酵,在坊间就以讹传讹地变成“政府要打老百姓住房的主意”。相关部门再三解释,但人民群众依然报以疑虑惶惑的眼神。
2013年年底人民网的调查结果显示,将近70%的受访者反对“延迟退休年龄”。其中,外企工作人员反对声最高,达79%;党政机关中也有53%的人不赞同。
更重要的是,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所提供的仅仅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资金和服务。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得到的仅仅是政府给予的一个保底的承诺,为什么有了这样的制度社会就会安定?实际上这与社会心理有很大的关系。公众的社会心态永远是一面凸透镜,常常不会“如实”地反映社会现实,不是放大就是缩小。社会保障或社会保险本身是利用社会心态的放大作用,把对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放大为一张可期待、可依靠的安全网。现在,部分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一再强调“社会保障安全网”不可靠,使公众的社会心理向“不可预期”的方向逆转。加上中国人的国民性“不患贫而患不安”,最终是否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乃至动荡?
资料三:
如今,经过“十连调”,中国的大多数退休人员拿着2000元左右的养老金,过着不那么富裕的日子,但他们却是中国社会最安分守己的一个群体。
他们安贫乐道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女性,退休生涯的第一选项就是帮子女带孩子,在怡儿弄孙中享受天伦之乐。孙子上学了,他们又将服侍上一代老人和老伴视为己任。也有一部分人,自己在生活中找乐,拉着老哥们儿老姐们儿扭秧歌、唱大戏、跳舞唱歌,下棋打牌,写字画画,忙得不亦乐乎。也有人把健康长寿作为目标,把锻练身体、听健康讲座当作每日功课,乐此不疲。老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旅游,逛逛名山大川,看看异国情调。
这样一个自得其乐的社会群体,虽不富裕,但与世无争,令从7岁起就要为学业、为工作疲于奔命半个世纪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年人好生羡慕,总想着能够早日加入其中,一舒身心。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有些官员和学者就不能理解和体谅中国人的这份心情,非要打破他们的好梦,非要让他们既患贫、又不安呢?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给公众的印象不应是千方百计地想多收钱、少发钱。另一方面,中低收入者,尤其是50—70年代出生的那几代人受到的影响会更大。因此,学者也好,官员也好,考虑问题应当从养老保险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出发,譬如社会保障的“刚性”原则,譬如社会保险的“三方筹资”原则。这对于社会保障理论来讲就是基本常识,圈内的官员、学者都可以倒背如流。不要违背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和常识去进行顶层设计,不要开口闭口美国怎样、欧洲怎样、日本怎样,但实际上又是选择性地对国际经验采取“拿来主义”。
资料四:
尹蔚民表示,延迟退休将是制定渐进性退休年龄的办法,这个时间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到的2020年前改革的一大任务,人社部肯定会在这个期间把这个方案推出。但是尹蔚民同时表示,这项政策是比较复杂的社会政策,涉及到人口的结构、劳动力的供给,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健康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这个决定公布以后,社会各界包括不同群体还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认识,所以我们在制定这个政策当中,会认真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进行充分的论证。”尹蔚民说。他表示,这个政策核心就是小步分解渐进性的推进。
此外,谈到养老金并轨的问题,尹蔚民表示,国务院已经发布了关于建立城乡居民统一的养老制度,之后人社部和财政部又下发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办法。他认为,城乡居民统一社会养老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他对于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资料五: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教授表示,如果能实现养老金双轨制的并轨,也意味着待遇差基本被拉平了。但考虑到养老金双轨制并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实现并轨至少可能还需要5年左右。因此预计企退人员基本养老金连涨,至少还要再持续四五年。
孙洁认为,除了涨养老金外,还应整体优化收入分配体系,中国城乡居民养老金的提高,也是一件很迫切的事情。她认为,由于中国城乡居民养老金基数极低,切实提高其待遇不可能像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一样,以年均10%的涨幅来实现。她建议通过制度的调整,推出普惠制的“国民年金”制度,针对居民养老险和新农保的参保者,参考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与其在一定比例上挂钩,至少将中国城乡居民养老待遇月人均水平提高至几百元的水平。
此外,目前一些企业还存在公司收益持续增加但员工收入多年不涨的“怪现状”。对此孙洁也建议,各地除了硬性提高最低工资水平,还应该明确要求员工加薪与企业收益挂钩,让职工真正能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
资料六: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采取现收现付制,随着越来越多的参保人进入退休年龄,基金支付压力日益凸显。通过延迟退休年龄,“以收代支”的好处显而易见,有专家测算,退休年龄每延迟1年,可以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但是,养老保险的基金缺口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延迟退休年龄并不能完全缓解基金支付压力,应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社保保值增值等多种手段,多方面寻求解决之道。
延迟退休年龄一头关乎养老,另一头牵着就业。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新增退休人员521万人,新增就业人口为l200多万,而2012年全国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就达到了2500万。以此推算,即便每年有500多万退休人员腾出岗位,每年大约还有1200多万劳动力不能就业。此时贸然延迟退休年龄,很可能加剧就业压力,这个问题并不比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扩大更让人省心。
从目前来看,各界对延迟退休年龄看法不一,分歧很大。可见,这项尝试在增进一部分人权益的同时,也可能影响另一部分人的权益。因此,延迟退休不可“一刀切”,而应该给参保人充分的选择权利。
特别是对即将退休的参保人来说,此前规定“缴费满15年,男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的退休金领取条件,应视作养老保险制度与参保人之间的一种契约,不能单方面推翻。当然,也可给这部分人选择权,参保人既可以按照现行政策按时退休,也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如延迟退休可多领养老金等方式,进行引导。
长远来看,延迟退休年龄确实是必然趋势,且完全可以在制度设计上未雨绸缪。欧美国家虽然普遍退休年龄在60~65岁之间,但其社保体系更为完善,就业压力也不如我国这般突出。在美国,除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企业年金覆盖率也非常高,而我国多数参保人主要还是依靠养老金保障晚年生活。基于这种现实,我国解决养老保险历史欠账、农村养老保险保障偏弱、企业和机关养老“双轨制”等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模拟练习】
结合给定资料,请概括延迟退休政策产生的原因。(15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审题】
首先锁定资料范围,其次通过“概括”判断为概括题型,最后概括题的原因题型。
【做答思路】
概括题答案全部来源于给定材料,利用阅读原则在材料当中找出关键词并进行总结归纳既可得出答案。最后要注意答题布局,按照重要顺序梳理答案。
【答案要点】
1.老龄人口越来越多,国家养老压力大。
2.养老统筹基金缺口大,并有逐年增大的趋势,给国家财政造成巨大的负担。
3.人口的预期寿命逐步上升,我国法定退休年龄过低,与预期寿命严重不符,且老龄人口退休后的余寿不断增加,给养老金支付带来巨大压力。
4.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养老金缴费人数相应下降,养老金缴纳额变少。
5.随着我国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工作年限变短,导致人才浪费现象严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