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下药根治”,关键是先找对“症”。在面临十面“霾”伏却突围乏力的情况下,大气治理工作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回本溯源”,公众拭目以待。
人们已认识到,当下所面临的大气污染,是我国多年来超速发展所积累隐患的集中爆发,治理大气污染注定将是一场持久战。但对于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以及各污染源的贡献率,近年来却是莫衷一是。仅机动车尾气排放对于大气污染的贡献率,不同环保部门、科研机构就曾给出过多个大相径庭的调查结果,引发的一连串争议让社会公众不明就里。
治理大气污染,必须先找到“病灶”。目前,工业污染、燃煤、汽车尾气、垃圾焚烧等是社会各界公认的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不同的污染源背后则是不同的治理方式和责任主体。如果无法精确解析大气污染主要来源,就无法分清不同群体以及不同机构组织的责任,最终演变成“人人有责,无人负责”。
在辨明大气污染主要来源的成分和比例后,治理污染的政策和措施就应依据解析结果及时做出调整和跟进。如果确定汽车尾气排放是大气污染的主要贡献者,就应把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提升燃油标准以及机动车总量控制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去。如果雾霾的主要来源是燃煤和工业污染,那么整治工业污染、调节产业结构就应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当务之急。而不同区域大气污染源解析结果可能存在的差异,则需要主管部门针对不同地区大气污染特点“有的放矢”,出台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避免全国上下“一刀切”、“一锅煮”。
根据环保部安排,今年6月底前,北京、天津和石家庄将首先获得污染源解析的初步结果。到今年年底,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区域都要完成污染源解析的初步工作。我们期待政府各部门以及各科研机构,以负责任的态度加强协作攻关,拿出有说服力、科学权威的解析结果和治理建议,为突破十面“霾”伏指明一条科学的道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