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不断探索,为国家选才、学生成才、社会用才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其公平性与权威性得到了社会认可。然而,因“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等弊端日益凸显,现行高考已不能完全适应国家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走向前台。
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大别山深处的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镇,在地图上难以找到,却因为高考而远近闻名。2012年,9000多名学生从毛坦厂镇走向高考考场,本科上线率超过90%。2013年,在毛坦厂镇参加高考的学生达到1.1万多人。
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毛坦厂镇的毛坦厂中学。在这所学校内,学生们每天从早上起床到晚上放学,除了吃饭和短暂的午休,有超过16个小时在学习看书,不少学生晚上下自习后还会继续熬夜读书。学生不能迟到,不能早退,不能上网,否则就会检讨,严重者将被开除。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政府关掉了镇上几乎所有娱乐场所,这里找不到网吧、KTV……
在当前“按分录取”的高考模式下,毛坦厂中学成绩不小,同时也成为教育走向应试化极端的典型。在全国很多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像毛坦厂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还有很多。在河北衡水中学,学生同样过着每天朝五晚十的生活,就算是站在操场上,每个学生手中也都拿着书本在朗诵,争分夺秒。
“今生只为高考狂,冲进重点孝爹娘”“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高三白过”……很多学校用近似传销式的心理暗示,以呼喊口号等方式不断给学生强化、灌输“高分”意志。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成为“高考梦工厂”,学生则变成了“考试机器”,自身的兴趣爱好无从培养,反复强调的素质教育在高考面前“黯然失色”。加之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种种问题,幼升小、小升初压力剧增,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考试压力下移,高考指挥棒下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内忧外患”夹击下的高考
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全国高考人数已经从2008年顶峰时的1050万,连续5年下降,跌至2013年的912万。高考总人数的变化,客观上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基数变化密切相关,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高考弃考人数不断增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记者,2010年,他在对比各地高三学籍人数与高考报名人数之后测算出,全国大约有80万名学生弃考。2013年,这一人数大约在100万人左右。
弃考学生中,绝大部分人选择了直接就业。而由于缺少必要技能和学历,这部分人往往在低端岗位中徘徊。与此同时,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形势普遍吃紧,技能型人才选拔和培养陷入困境,致使很多技能型企业纷纷“喊渴”。
另一部分弃考学生则是遭遇海外顶尖院校“掐尖”。北师大附中高三学生小赵是老师口中的“牛娃”,考取国内名校完全没问题。但高二这年,她感到应付国内高考全是死记硬背、机械化做题,个性和爱好都被迫放弃,于是转入国际部。如今,她已经向普林斯顿、宾大、哥大等15所世界名校递交了申请书。
在国内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环境下,对分数的绝对追求限制了学生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高考时更注重根据分数选学校,而不是从自身兴趣出发选专业,专业错配率高。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介绍,有调查显示,大学新生对专业的满意度(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本科为32%、高职为35%;而对专业“很不满意”的则分别占30%和27%。“现行录取机制是造成低满意度的重要原因。”
中国教育在线最新发布的《2014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2005~2006学年至2012~2013学年,我国赴美留学人数增长了约三倍,其中研究生留学人数只增加一倍左右,本科及以下是增长的核心。
杭州外国语学校教务处主任倪江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的教育已经站到了与国际教育同台竞争的舞台。这些家庭和学生的选择,是在‘用脚投票’,倒逼我们的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包括高考制度,必须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