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近日多家银行公开表示对私人银行客户或其他高端客户子女提供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实习的机会,由于实习名额的稀缺性,这也意味着父母并非银行VIP客户的学子们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我们银行提供暑期实习机会的前提是实习生父母在我们支行的定期存款达到50万元以上,然后再进行资产排队,现在有意向的人比较多,究竟多少资产能排上实习名额还不能确定”,某总部位于北京的股份制银行的工作人员在《证券日报》记者暗访时表示。据介绍,该支行能获得的实习生名额要由总行来分配,因此目前能够容纳的实习生数量仍未确定。
【热点解析】
一方面,实习证明在作祟。“在大型银行实习,可以获得由银行开具的正规实习证明,甚至有机会获得银行区域行长级别的高管出具的推荐信,在申请海外高校时这些材料的必要性和含金量是一定的”,一位留学中介的工作人员在记者以潜在客户身份咨询时表示。
另一方面,特权思想。特权思想导致‘萝卜式招聘’,这样的做法违反了公平、公开、公证的原则,损害了大部分毕业生的利益。
[启示] 中公教育河南省公务员考试网专家指出无论是拼爹还是坑爹,银行明码标价,公开叫卖实习名额,似乎无可厚非。毕竟,经营利润才是银行追逐的唯一目标,既然一纸实习证明就能带来巨额存款,积累一批高净值的理财客户,何乐而不为呢?据介绍,北美或者欧洲的高校很重视申请者的金融机构实习经历,天价实习生可以获得银行开具的正规实习证明,为留学成功录取加分。银行实习一纸证明洛阳纸贵,绝非实习生能到银行学到什么本领,掌握多少金融知识,更不是银行自身“高大上”。说白了,银行实习机会能够卖出天价,受到有钱人的热烈追捧,与银行自身没有多大关系,关键还是欧美高校源于对商业银行的普遍信任,充分认可银行对各类人才的判断能力、鉴别水平和培养水平,认为银行招录的实习生均可“免检”录取。恐怕令欧美高校意想不到的是,这份原始而天然的信赖竟然被中国商业银行做成了一本万利的独家生意,成了赢取客户、售卖产品的经营秘籍。
[措施]
一是学生要加强自律,家长也应该理性看待这些问题,真正提升自己的实力而不是拼财力。二是要完善制度,建立完善学生与银行的诚信档案。中国部分银行利用欧美高校对其的信任,充分认可其实习生的学识水平、业务技能,愿为其实习生开辟“留学绿色通道”。如果学生出国后被国外企业发现名不副实,实习证明含金量定会大减,中国银行业通过持久努力换来的信誉也会毁于一旦。三是要完善监督与处罚机制,银行天价出卖实习岗位,损人又不利己。与其玩这种目光短浅的“自杀式”的把戏,还真不如勇于开拓市场,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对银行实习靠“拼爹”的做法,相关监管部门要尽快站出来,予以叫停。
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库丨公务员题库手机端丨搜索公众微信号"考试吧公务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