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QQ群、开通微信平台、创建实名微博……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通过网络开辟了民意通道,及时发布重要信息、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群众问题。这一做法有效增强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联系,值得肯定。不过,也有一种倾向应当引起警惕:有的党员、干部满足于坐在办公室敲敲键盘、点点鼠标,却放弃了深入基层搞调研、访民情的传统与作风,完全用“上网”取代了“上门”。这种做法不可取。
不可否认,网上民意通道具有开放、便捷等优势。通过网络搭建与群众的互动平台,可以实时发布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各项决策和举措,及时解答群众的政策咨询,听取基层对上级部门各项工作的意见建议等,不仅大大提升了政府发布、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速度和效率,也为广大群众建言献策和表达诉求打开了方便之门。在信息化的时代,“上网”联系群众,既是势在必行之举,也是为民利民便民的重要方式,理应得到大力推广。
然而,在联系群众方面,尽管“上网”很重要,但“上门”也不可少。因为,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工地、街头巷尾,有助于真切感知百姓的冷暖;面对面、实打实、心贴心地交流,有助于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同时,在现实中,没有条件上网、不会上网的群众还有不少。以农村为例,许多接触网络的青壮年都在外打工,剩下的多为不会上网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的现状如何、农民有哪些困难、对政府和干部有着怎样的期盼……这些情况往往需要上门调研才能真正掌握。如果完全用“上网”代替“上门”,搜集的肯定只是部分的民声,了解的肯定也只是部分的民情。此外,一些复杂的事情是难以在网上表达清楚的,一些从网上收集的情况往往需要实地调查、核实,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不言而喻,即使在信息技术手段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不能完全用“上网”取代“上门”,“上门”这一联系群众的方法依然不能丢。
如今,“上网”和“上门”,已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成为联系群众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有鉴于此,一方面,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应进一步畅通网络渠道,及时发布各种重要信息、回应群众的各种利益诉求,快速处理能够通过网络解决的问题和办理的事情,提高为群众办事的效率;另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务必沉下身子深入乡村、企业和街道社区,放下架子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把握群众所思所盼,为群众解疑释惑、排忧解难。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切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