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腊月的春》是一部仅投入200万元的小成本影片,平实地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甘肃贫困农村的“双联”故事——市级机关青年干部刘为民到农村基层贫困户腊月家扶贫。影片为普通农民和干部传神写貌,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落到了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影片以审美方式成功地践行了这一要求。腊月的“孝”和“仁爱”,刘为民的“忠”和“慈善”,爷爷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及马县长的“重民本,守诚信,求大同”,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在“双联”故事的叙述中水乳交融。影片珍视中国电影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展示出一条有着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因此,《腊月的春》虽然在艺术上尚有升腾的广阔空间,但在当下却尤其值得称道。这样的影片,却因没有高票房预期而难上电影院线,难与广大观众见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产生的影片,却不能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彻底落到实处。一个绕不过去的严峻难题是:这样的值得向广大观众推荐的影片却难上电影院线,难与广大观众见面!究其缘由,是没有高票房。这个严峻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遭遇《腊月的春》如此境况的还有许多作品。荣获中国电影“宝鸡奖”,即中国电影最高学术奖的“最佳故事片提名奖”的优秀影片如《额吉》《爱在廊桥》等,都享受过“一日游”甚至“一场游”的“待遇”。一生紧系电影情缘的著名导演吴天明,临终前的最后一部倾心之作《百鸟朝凤》,直至斯人瞑目也未进入电影院线。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曾深刻分析过,一切资本运作的最大原则概莫能外,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审美的最佳境界是超功利”。笔者认为,对票房应有清醒态度。据调查,时下的票房主要对象集中在20岁左右的群体。“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当然不是仅指这一群体。因此,我们还是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民族独特的电影发展道路,坚守中华文化倡导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电影审美观和价值观,这是最为紧要的无价之宝。当下,我们切莫为了百亿票房,而在不知不觉中拱手交出了中华文化的电影审美权和道义权。
搜索公众微信号"考试吧公务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