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公务用车体制将迎来一场全面改革。其范围不仅涵盖中央党政机关、也将延展至地方党政机关,不仅是党政机关,还会带来事业单位和国企的公车改革的酝酿。
据悉,目前,中央国家机关公车改革方案已完成初稿,对地方党政机关公车改革的指导意见也已有雏形。今年推出党政机关公车制度改革方案已成定局,在此之后,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国有企业公车改革、公车配备管理政策等方案,亦会加速制定。
始于1994年的公车改革,在磕磕碰碰、步履蹒跚中,已摸索了20年。时至今日,推进公车改革的外部环境不同以往。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出台,让公车改革峰回路转,势在必行。
针对公务用车改革的背景、趋势、意义及难题,记者日前对国家发改委、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知情人士进行了采访,并赴武汉、昆明、温州等多地,就地方公务车改革的多种模式的实践,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此次公车改革在“顶层设计”之下的再出发,选择从吃财政饭的党政机关做起,从中央国家机关起步,会形成“自上而下”的破题态势。这种整体统筹设计和推进次序,会化解此类改革地方分散推进带来的种种尴尬。
开弓没有回头箭。公车改革触动了一块“难啃”的骨头,意义并不止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同时,这一“鸿篇巨著”式的手笔,其市场化、社会化的改革取向,能否同时赢得民众和体制内各级党政干部的认同与理解,特别是地方党政机关车改是否会因各地情况的纷繁复杂而“一地鸡毛”,这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智慧、勇气和定力。
车改从中央国家机关破冰
“公车终于改革了!”
2014年春节刚过,多年致力于推动公车改革、兼具公务员和学者双重身份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感叹良久。此前和记者交流时,叶青曾表示“我这辈子能够看到实现公车改革,就足矣”。
让叶青如此激动的原因,来自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第五章明确提出公车改革的方向:“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并提出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等改革方向。
“中央国家机关的公车改革将会整体启动。”记者从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权威人士处获悉,全国公车改革将在2014年二季度进入实质阶段。
从根本上解决“车轮上的铺张”这一难题,这次中央动真格的了。
自上而下的路径设计
“中央部门的公车改革方案已完成了初稿,2014年将适时推出。”记者从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权威人士处获悉,此方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国管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部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
针对公车制度改革涉及面广、利益调整大、社会关注度高,推进难度较大等问题,此次方案选择了自上而下式的推进路径,在“顶层设计”中,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统筹研究了总体方案和改革举措。
记者获悉,中央国家机关的公车改革范围将囊括所有党政、人大、政协和司法机关。
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保留省部级领导干部专车和机要通信、执法执勤等特殊用途的公务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今后不再购置和供养一般公务用车。正部级以上领导干部按现行规定配备专车和专职司机。对副部级领导干部考虑两种办法:一是配备专车和专职司机;二是按老人新人划线,现任的按现行办法不变,新任的参加改革。
如果副部级领导干部参加改革,也有两种办法可以考虑:一是发放相对较高的公务交通补贴;二是配备公务用车,公务出行、上下班自己驾驶或自行雇用司机。对司局级及以下机关干部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自行解决公务出行问题。为了改革平稳过渡,减少矛盾,考虑对离退休人员发放一定数额的补贴。
记者获悉,方案初稿将中央国家机关车补调整幅度分成司局级、处级和科级三档,其数额标准低于杭州、温州等车改城市的补贴标准。目前方案正在各部委征求意见。
上述国管局人士表示,初步方案在中央国家机关内部征求意见时获得了支持。
改旧立新:“新型公务用车制度”
公车消费一直是“三公”经费的大头,被称为是铺张与浪费的一个源头。
几年前,叶青看到一份由三家权威部门公布的行政经费的调查报告。该报告说“全国的公车大致是230万辆,开支在15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有一部车一年换了40个轮胎,这说明差不多每周换一个轮胎”。
叶青告诉记者,公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购买环节存在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问题;使用环节“公车私用”现象严重;维修保养环节浪费惊人。“公车私用,一直存在三个‘三分之一’的现象,即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
事实上,公车改革的试验已有多年历史。中央国家机关部门中,最早实行公车改革的时间可追溯至1994年,至今已有20年历史,地方多个省市也在过去多年进行过此项探索。
本轮公车改革的再出发,与《条例》颁发有着直接关系,受到了最高领导层的直接关注。
2012年12月中央提出“八项规定”。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将公车整治列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范围,进一步纠风并规范制度。
2013年11月推出的《条例》,则明确规定了公车改革的方向:创新公务交通分类提供方式,建立符合国情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敲响了深化改革的鼓声。这一切都使得公车改革的大气候不同于以往。
2013年11月,中纪委“晒”出了2013年以来各地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的“成绩单”:截至9月30日,各省区市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共14839起,其中,违反公务用车管理使用有关规定的案件数量为4851件,占比接近1/3,居各类问题之首。
记者在调查中亦发现,地方公车改革多由纪委牵头。“公车改革就是在‘八项规定’提出后开始提速的。”国家发改委参与方案讨论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此外,本轮公车改革是根治“车轮上的铺张”。舆论还把此举与国内汽车产业迅速发展,以及中央扶持自主品牌汽车的战略联系在一起。《条例》规定,公务用车将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应选用国产汽车,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
中央部门车改已有的探索
记者了解到,早在此次方案制定之前,已经有13个中央国家机关部门进行了改革试点,分别为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中编办”)、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邮政局、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三峡办”)、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13个部门虽同属中央国家机关,但改革试点的模式、补贴力度不尽相同。
中编办改革时间最早,为1994年。其改革模式也较为特别,即部级干部用车不变,机关一般公务用车经费以司局为单位进行额度包干,起初确定的标准是每人每年1800元,2003年调整为2000元。
其公务用车经费由司局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优先保障司局级领导干部用车,既可以乘坐出租车,也可以购买机关车队的有偿服务,如果年终有结余,则按60%的比例奖励司局级干部。机关车队实行有偿服务,收费标准为小轿车每公里1.6元、面包车每公里3.5元。
其他12个部门均采取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的方式,保留部级领导专车及机要、外事、财务等特殊公务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实行社会化、市场化购买出租车和公共交通服务。
在补贴标准方面,除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各级别干部实行同一标准外,其他部门都按职级设定补贴标准。
正司局级干部补贴最高的是国家邮政局,每月2300元;最低为环保部和人社部,每月600元。科级干部补贴最高的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国家宗教事务局,每月600元;最低为环境保护部、审计署、交通运输部,每月300元。
多数部门采取将补贴以现金直接发给个人的方式,环境保护部、审计署、国家宗教事务局则是部分现金发给个人,部分统筹使用。国务院三峡办还对离退休干部发放了每月100元-200元不等的补贴。
前述国家发改委人士表示,改革试点有效地减少了公车使用成本,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他说,比如,虽然都是使用中央财政资金,可各部之间补贴标准差距较大;多数部门只给在职人员发补贴,离退休干部有意见;各部门保留的特殊公务用车范围不一致,有的仍保留一定数量的一般公务用车,供内部使用,这些容易造成部门间和群体间的不公平。
他谈到,“上述改革试点的先行部门,都希望中央国家机关尽快统一推进改革,规范改革模式和公务交通补贴标准。”
“要推动真正有效的公车改革,就必须从中央层面开始,最高层要下这个决心。”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对记者说。
这一声音也反映了地方政府的诉求。采访中,多个地方参与车改的人士都对记者表示,公车改革自下而上,很难完成。“没有政策依据,且单兵突进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云南省昆明市公车改革方案设计者之一季志远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