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项目历来被人诟病。原因所在,并非首先在于这些项目是否对个人的成长有利,是否被社会需要,而首先在于肆无忌惮的造假行为。且事实证明,闸门一开,如洪水滚滚、喷涌而出,种种造假行为根本是无法扼制的。以至于某些着名学校干脆不承认某些省份的加分项目。
去年9月中下旬以来,31省份均已正式出台高考新政,在各地加分项目大瘦身同时,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竟出台道德加分项目,甚至加到20分,令人感觉到不可思议。(《法制晚报》)(新闻链接)
既然在其他项目上加分都扼制不住肆无忌惮的造假行为,那么,在道德项目上加分也扼制不住肆无忌惮的造假行为。实际上,相比较而言,体育、奥赛等项目毕竟还存在“硬杠杆”,而品德项目则基本上是红口白牙“说是就是,不是也是”,那几乎是天底下最容易造假的东西了。
且道德加分项目本身形成为悖论。在我们的道德观念中,希望每一个人在力所能及时帮助他人,并不自以为恩赐,不索取、更不能强行索取报酬,不能让你自己在这一时的急公好义沦落为他人一生一世都还不尽的负债。所谓道德加分项目则正相反,要求你自己将所谓好人好人事说出来,且必须添油加醋地说出来,否则就不能加分、不能加更多的分。循此逻辑,就是制度认为:如果做好事不留名、不夸张,不肆意地将自已在某一时刻的急公好义变成他人一生一世的负债,则此事不值得称道、其人为傻子。
结果是什么?往好的方面说,可能就是今天阿乙扮蒙面歹徒殴打阿丙,阿甲路过,大喊一声:“歹徒不要猖狂,俺阿甲来也,咚咚锵,咚咚咚咚锵……”然后,阿甲立功,评为道德模范,而明天、后天,阿乙、阿丙也分别评为道德模范,于是就都可以加分。往坏的方面说,则关系到了,钱到了,戏都不用演,直接就是道德模范、可以加分了。
高考的核心特征是公平。理论上说,就应该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体育、奥赛、品德以及其他一切项目上的突出表现,应在其自有范围内予以表彰、奖励,而但凡教育资源还不是足够充分,但凡高考还存在,“一考定终生”的机制还在发挥作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就必须坚持,对于体育、奥赛、品德以及其他一切项目的表彰、奖励便应与高考脱钩。譬如设置的道德加分等等项目必须叫停,否则就是打品德分的灯,为不道德行为放行了。换句话说,对特别个人、群体加分,本来就相当于给其他个人、群体减分,是赤裸裸的人群歧视。
搜索公众微信号"考试吧公务员"
相关推荐: